武夷山市政府捐赠特级大红袍善款用于兴边助教

大红袍茶叶 2024-01-17 01:35:53

【 – 大红袍茶叶】

近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北京晚报公益基金、吉祥中国公益机构捐赠“大红袍”仪式在武夷山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有北京晚报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吉祥中国”组委会负责人,武夷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春晖以及慈善界、茶界人士等。据了解,武夷山市政府捐赠的20斤特级大红袍将进行拍卖,拍卖筹得的善款旨在捐助兴边助教工程,以及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的化旦尖措孤儿学校进行定点帮扶。

今年7月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语心愿”志愿者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在北京晚报公益基金和“吉祥中国”公益活动组委会赞助下,从北京南站出发,经过26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的化旦尖措孤儿学校,开始暑期支教活动。此行带去了北京晚报公益基金和“吉祥中国”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委托赠送的大量教学和运动器材。

化旦尖措孤儿学校是一所特殊的民办学校。校长最初出于善行收留孤儿,大家称他为阿克。阿克在麻当乡附近的孜孜合寺修行时曾游历浙江等地,看见有人丢弃的衣服觉得十分可惜,于是把衣服收集起来,洗干净,带回来给他收养的那些孤儿穿。

2007年,阿克带着几年来筹得的善款和收养的二十多名孤儿建立了这所学校。学校建成后,附近不少村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有的是因为无力养活孩子,有的则是希望孩子能学习知识将来上大学。

经过4年的努力,如今学校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学校里共有10位老师,75名学生。据老师们介绍,孩子最多的时候有90人。虽然人数不少,但是由于学校办学资金来源有限,孩子们的生活非常艰苦。食物仅够糊口,几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狭长的小宿舍里。

随着学校的发展,两个严重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学校基础设施简陋,除了砖砌的步行道外,全是土路,一点儿水泼上去,操场就满是泥泞。在学生们上课的教室里,黑板反光严重,桌椅陈旧。外界捐来的电子琴、电脑只有一名老师会使用。这位老师说,收到捐赠的电脑后,学校本想建所微机教室,但物资、师资严重短缺使得计划被迫搁浅。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老师流动性大、整体学历不高,虽然时常有大学生支教,但缺乏连贯性、专业性。因此,孩子们的学业、前途令人担忧。

看到这种情况,北京晚报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吉祥中国”公益机构组织并筹办了本次捐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武夷山政府向北京晚报公益基金与吉祥中国公益机构捐赠了20斤特级“武夷山大红袍”,这些茶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检测。北京晚报公益基金与吉祥中国公益机构将把“大红袍”拍卖所得的善款,用于捐助甘南藏区化旦尖措孤儿小学的危房重建。武夷山市人民希望通过这项公益活动,向甘南藏区人民表达“茶和天下”的美好愿望。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一向十分重视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多项全国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茶香浓郁,滋味醇厚,制作工艺独特,在全国茶叶类中唯一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国家驰名商标。

“大红袍”曾被毛泽东作为国礼赠送给了美国国家领导人,拉近了中美两国距离,成为了一段外交佳话。“武夷大红袍”,更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小编推荐

武夷山大红袍知识问答三

感谢读者对大红袍官网的支持与互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特推出《武夷茶知识问答》,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踊跃提问,共同普及茶文化知识。

问:武夷茶和美国独立战争有什么关系?

—广州,南粤茗茶

道:美国独立战争起源于倾倒中国的武夷茶,详细事件如下。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发生摩擦。通过二次英荷之战,获胜的英国取代了荷兰人而垄断茶叶贸易,从此英国人直接在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

北美人民以拒绝喝“茶”的形式开始了美国的独立。1767年,人口不多的北美竟然消费茶叶近90万磅(合400多吨),而英国却只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经销茶叶,这终于导致了北美人民的愤怒。北美人民以“波士顿倾茶事件”来表达与英国的决裂精神。1773年12月,一群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茶党成员,爬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将342箱茶叶倒入大海。波士顿的斗争赢得北美各地的响应,他们纷纷成立抗茶会,以不喝茶来表达切断北美与英国文化、政治、经济联系的脐带。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3年后的1776年,美国独立。

问:什么是茶道、茶艺、茶文化?

—北京,陈女士

道:茶道是关于茶的道理,茶能寓含的道理;茶艺是艺术地喝茶,艺术地泡茶,艺术地欣赏茶、诠释茶;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传播、演绎、升华民族的、本土的优良传统文化。无论茶道、茶艺、茶文化都应在唐朝以前的晋、隋时就兴起了,后世只是发展和传播。

问:武夷茶为什么又叫“晚甘侯”?

—深圳,岩茶坊

道:孙樵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一封书信中有一段文字:“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指现在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当时的武夷山市称“崇安场”,属现在的建阳市(秦汉唐隶属建阳,宋元时代又同建阳一道隶属建安郡)管辖。唐时的武夷岩茶称“研膏”、“腊面”,属蒸青绿茶。制法采用研细,入模压成饼状,烘干贮存,加工精致,价同黄金。孙樵用拟人化的笔法,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美称为“晚甘侯”,并在武夷山九龙窠有“晚甘侯”之摩崖石刻。清代蒋衡的《晚甘侯传》更是赞誉了武夷茶的这个别称。

问:用随手泡烧水,水会反复煮开,这样是否有利于泡茶?

—成都,会友轩

道:泡茶一般用现烧的水,而反复煮开(多次沸腾)的水为老水,不利于泡茶,还会降低茶汤口感。最好别用反复煮开的水泡茶。

问:武夷岩茶为什么是乌龙茶的始祖?

—厦门,虾米

道:武夷岩茶发源于明末清初,是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其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前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又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这一半发酵茶技术首创于武夷岩茶,所以武夷岩茶堪称乌龙茶的始祖。

问:在武夷山喝到一种叫“柚子茶”的茶,是怎么制作的呢?

—福州,榕城茶客

道:把武夷岩茶塞在掏空的柚子皮里封严用细绳勒紧,风干或熏干,数年后,用来煎熬成汁喝下去,可以治重感冒、痢疾、便血等。

问:有些茶会引起口腔的紧涩,有些茶则不会,请问茶叶的涩口是由什么物质引发的?

—苏州,养心茶坊

道:茶叶的涩口主要是由茶叶中含有的生物碱和茶多酚类等物质引起的。茶多酚类物质和它的氧化程度也有关系,氧化程度越高、涩感越轻。如果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和其他物质的含量比例协调时,茶叶就不会有涩感;如果生物碱或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单样物质的比例过高,即使茶叶泡得较淡也会明显感觉有涩感。

问:什么是野生型茶树?

—武汉,三木斋

道:茶树的生存状态从无人为干预(采摘、改变周围生态)属野生型,干预过的属栽培型,野生的茶树后经人为干预或栽培的茶树又多年无人管属过渡型。所称“台地茶、荒野茶、放养茶、山地茶、平地茶等等”都应包含在过渡型、栽培型茶树中。

问:斗茶这种文化是在什么时期开始出现的?

—昆明,不凡

道: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出现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优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传承到今天已变成评比茶叶的赛事,在武夷山每年都举办数次大规模的斗茶赛。

问:茶树和山茶花是什么关系?

—西安,小林

道:山茶花和茶树同属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是近亲。山茶花以花见长,花多姿多彩,叶子不能吃。茶树则以叶子见长,花白色、单瓣、小朵,很平淡,每年10~11月开花结果,人类需要的就是茶树的叶子,就限制茶树的花果生长,在栽培上有一项工作就是摘除花果。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怎么样

对于爱喝茶的人们来说,大红袍茶叶都是完全不陌生的。大红袍茶叶一般生长于武夷山,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茶叶。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冲泡出来的茶叶刚入口的时候会有淡淡的苦味,之后便会感到非常甘甜,这在茶叶当中也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特色。那么,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到底怎么样呢?

一、产地及制作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市面上的大红袍身价不菲,却大多是经过多次再移植和培育的茶树。别说母树,就是“大红袍”二代、三代,每年的产量也非常稀少,不过数百克,世间难得一见,根本不可能批量生产。

二、鉴别方法

1、一看

看茶叶的外形:大红袍是武夷山最传统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山可以说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有据可查)乌龙茶得名于乌黑呈龙形故称乌龙.所以大红袍必须是乌黑呈龙形的单叶条索形茶.如果是其他外形的可以确定为非大红袍。

2、二闻

福建乌龙有南乌龙(铁观音)与北乌龙(武夷岩茶)之说,大红袍做为北乌龙的代表是传统茶的代言,属于熟香茶。培火相对较足,初闻茶有炭火茶及茶叶的自然干香。火香味较足。不应有其他的杂味,香味有人说大红袍具有明显的桂花香.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香气过重过于明显的茶就不是大红袍了,大红袍自古以来就是以水以韵得名,而不是以香得名的。

3、三品饮

品饮大红袍是要有95度以上的开水冲泡,大红袍汤色呈褐黄色,汤色透亮较重。这与茶的培火有关。入口有微苦而余味足,重韵味和回甘,但绝不可以是入口就非常的香甜。久泡亦无苦涩味,且可以多次冲泡有十泡有余韵之说。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都是产于武夷山地区的著名

正山小种红茶和大红袍都是产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著名茶品,虽同在一个产地,却是不一样的茶品。在茶类上的归属就不同,大红袍属于乌龙茶,而正山小种属于红茶。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一、正山小种和大红袍简介

1、正山小种简介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

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茶汤为深琥珀色。

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产地保护。

2、大红袍简介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

二、正山小种和大红袍区别

1、观茶干

【大红袍】

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茶干,很容易分辨。大红袍鲜叶在采摘时,遵循“开面采”的标准,等鲜叶完全长开,再采三到四叶的茶枝。

所以,采摘下来的鲜叶会比较大,这就导致最终做出来的茶干,条索紧结肥壮,偏向于片状。大红袍茶干颜色乌黑砂绿,轻火茶能看到绿色,中高火则转为乌黑,闻着有一股焦糖香,这是因为大红袍经过了反复的焙火。

【正山小种】

而正山小种遵循的是一芽一叶,或者是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所以鲜叶会显得比较小。最终制成的茶干,相比之大红袍就显得更小。条索卷曲细长,偏向于细条型。

正山小种的外观颜色,大部分是以暗褐色为主(烟熏的则为灰黑色),仔细看会发现有一层淡黄色的茶豪覆盖在条索上。其实都不用这么仔细看,只要把大红袍和正山小种放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两者的差别。

2、品茶汤

【大红袍】

虽然大红袍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有点红,但其实和正山小种还是有区别的。大红袍的茶汤,颜色橙黄明亮,呈花香、果香或者是焦糖香。口感顺滑,喉韵明显,带着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韵”。

正山小种茶汤颜色为深琥珀色,偏红浓,清澈透明。滋味醇厚,回甘明显,有明显的桂圆香,如果是烟熏小种的话,还带着松烟香。

喝大红袍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个青春靓丽的姑娘交往,她的灵动及朝气,都能够迅速传染给别人,让人如沐春风。

【正山小种】

而喝正山小种,则像是和一个婉约女子约会,虽然没有深情的海誓山盟,可说过的话就如余音绕梁般,让人回味无穷!

3、看叶底

【大红袍】

对比完茶汤,我们再来看看叶底。大红袍冲泡完之后,叶底完全舒展开来,这个时候茶叶的大小更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来。如果是中轻火茶,还能够明显的看到乌龙茶“绿叶镶红边”的效果;如果是中高火茶,叶底颜色基本就是乌黑色。将大红袍叶底撑开,有些叶片还能看到有一粒粒的小凸点,这就是所谓的“蛤蟆背”!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则不一样,从叶底也可以看出鲜叶是小小的,而且还能看到嫩芽的存在。

此时叶底的颜色为暗褐色,因为正山小种是全发酵茶,鲜叶绿色已经完全消失,全部都转变为了红褐色。

以上就是对正山小种和大红袍的介绍,希望通过该介绍,让你对正山小种和大红袍有个清晰的认识,让你能分辨正山小种和大红袍。

介绍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0

借助竹子津液的清香可以来增益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味。仙岩茶在此特指政和工夫,在政和工夫茶叶记载历史中,仙岩山亦在其中。但若不是在山林幽谷间炙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恐怕很难弄到这种小青竹。有人用精铁或者熟铜之类做夹,是取其经久耐用的优点。最早的政和工夫是用仙岩茶制作的,此茶生长山崖多岩石处,关于仙人指茶的故事流传至今。经过烘烤的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饼,可以使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的清香不致散失,保持武夷山大红袍的岩茶味道。

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产地环境

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碾,最好用橘木制作,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作。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原名遂应场,解放初,改名锦屏。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碾要做到内圆而外方。锦屏境内崇山环抱,仙岩茶多生长于岩层石隙之中,高山区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风日之宜,雨露之润,叶质柔嫩,内含有效物质丰富,尤其香气出奇。内圆是为了便于运行,外方是为了防止倾倒。碾槽里面刚好放得下一个碾磙,就再无空隙。

大红袍仙岩茶的特征

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末用的拂末,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由此制成的毛茶,秀长挺拨,紧结圆润,有一股兰花之香扑鼻而来,是红茶中的上品。仙岩茶曾是当地最大特产,驰名中外,畅销港、澳、英、德等地区和国家。罗是罗筛,合是承接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末的盒子,用罗筛罗出的武夷山水仙大红袍岩茶末放茌盒子中盖紧存放,可以提升大红袍岩茶的岩韵。

武夷山大红袍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

摘要:通过SDE提取烘干大红袍和冰冻大红袍的香气成分,采用GC和GC-MS分析两者香气总量和各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两者香气总量差距不大但是很多成分在含量上有较大的不同,烘干大红袍中吡嗪类化合物、芳樟醇要远大于冰冻大红袍中的含量,而α-法呢烯、香叶醇、橙花叔醇等含量要远低于冰冻大红袍;两者都有高含量的其他乌龙茶含量较低的苯甲醛;两者香气成分含量的差异导致两者香型不同,烘干大红袍浓、涩、高香,而冰冻大红袍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鲜爽.

关键词:烘干大红袍;冰冻大红袍;香气成分

中图分类号:O65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97(2010)04-459-04

CHAIFei,GUOWen-fei

(DepartmentofChemistry,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AnalysisofthearomaticcompositionsinbakedDahongpaoandfreezingDahongpao.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Edition),2010,37(4):459-462

Abstract:Simultaneous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wasusedfortheextractionoftheessentialoilofbakedDahongpaoandfreezingDahongpao,andGC-MSwasusedfortheanalysisoftheessentialoil.Resultsshowedthatthetotalcontentdidnotdiffermuchbetweenthem,butmanycmponentsrepresentedgreatdifferentsinthecontent.PyrazinecompoundsandlinaloolweremuchhigherinbakedDahongpaothaninfreezingDahongpao,howeverα-farnesen,geraniolandnerolidolwerelowerinbakedDahongpaothaninfreezingDahongpao.PhenylacetaldehydewhichwaswithlowcontentinotheroolongteaswasdiscoveredwithhighcontentinDahongpao.Thedifferenceinthecontentoftheingredientsbetweenthetwosamplesleadtothediffererceinthearoma.ThearomaofthebakedDahongpaoexpresseddenseandastringent,howeverthearomaofthefreezingDahongpaoexpressedstrong,lastingandfreshtastfragrance.

KeyWords:bakedDahongpao;freezingDahongpao;aromaticcomponents

冰冻茶是近年来茶叶行业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冰冻茶的工艺流程是:采青-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摊凉结块-包装冰冻储藏,省去了初焙、复焙、分拣等工序,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其自然花香味[1].但是,烘焙在茶叶香气产生中还发挥4种作用: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后熟作用,因此通过这些作用可使茶叶产生其他一些香气[2].大红袍是乌龙茶中名贵的一个品种,通过对烘干大红袍和冰冻大红袍香气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来比较在烘焙过程中茶叶香气成分发生的变化,从而其香型也有所不同.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武夷山永生茶叶有限公司2008年提供的同一批次烘干大红袍和冰冻大红袍.

1.2香气成分的提取

分别取样品(干茶20g,冰茶50g)和500mL去离子水于1000mL圆底烧瓶中置于同时蒸馏提取(SDE)装置,用电热套加热.另一侧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重蒸乙醚50mL,用50℃水浴加热.待样品沸腾且冷凝管有回流液出现时,保持沸腾计时1.5h.停止加热后在乙醚溶液中加入内标(癸酸乙酯的乙酸乙酯溶液5mgmL-1)100μL,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脱水,蒸馏浓缩去除大部分乙醚溶剂后的香气挥发油用于GC和GC-MS分析.

1.4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采用NIST谱库对质谱图进行检索结合保留指数[3]进行定性分析,主要香气成分也与标准品对照鉴定.

定量:依据GC-FID的峰面积,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香气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用内标法计算在每克样品中的含量(μgg-1).

2结果与讨论

香气分析结果见表1,根据内标法定量确定出两个样品挥发油总量,大红袍是105mg/100g,大红袍冰茶是108mg/100g,均是以干量计算.通过计算结果看出两者的含量在同一水平,说明在加热干燥的过程中虽然有部分香气会挥发但也有香气生成.

烘干大红袍和冰冻大红袍均有较高含量的被认为是乌龙茶的特征香气成分[4-5]如:橙花叔醇、α-法呢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茉莉内酯和茉莉酮酸甲酯等.但根据分析发现两个样品中均含有较高含量(分别是21.96%和11.16%)的苯乙醛,而在已经研究的其他乌龙茶中苯乙醛的含量要远远低于大红袍中的含量.苗爱清等[6-7]研究的岭头单丛茶中苯乙醛含量0.18%,金萱乌龙茶中苯乙醛含量0.14%,戴素贤等[8]研究的7种高香型乌龙茶中苯乙醛含量均小于2.5%.因此可以认定较高含量的苯乙醛为大红袍的特征香气成分.在茶叶香气产生机理中,氨基酸脱羧和氧化脱氨会产生相应的醛,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氧的作用,氨基酸的一部分会发生这种反应,大红袍中苯乙醛来源途径之一就是苯丙氨酸生成苯乙醛[9].也可能说明大红袍中苯丙氨酸的含量较其他乌龙茶的高.烘干大红袍中苯乙醛的含量将近是冰冻大红袍中的两倍.乌龙茶由于叶质较为肥厚,烘焙温度低、时间较长[10],经过烘焙程序后苯乙醛含量增高,说明烘焙加热过程有利于苯乙醛的生成.

烘干大红袍中2-戊基呋喃、2,5-二甲基吡嗪、乙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乙酰基呋喃等含量远大于冰冻大红袍中的含量.这些烘烤香物质可能是在茶叶干燥过程中氨基酸和糖类、儿茶素等在热作用下产生的[11].原利男等将茶叶的主要氨基酸-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葡萄糖、木糖以及儿茶素按一定比例在绿茶的烘干条件下加热处理,产生了呋喃、吡咯、吡嗪、苯酚及这几种成分的甲基、乙基、羟基、醛基、乙酰基衍生物和乙酸等.这说明高温烘焙过程有利于一些烘烤香的物质生成.

烘干大红袍中α-法呢烯、香叶醇和橙花叔醇含量都比冰冻大红袍中的低,这很有可能是在干燥过程中造成的部分香气物质挥发损失.但芳樟醇含量烘焙后大于烘焙前的,这和胡海涛等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2].糖苷类香气前驱体在糖苷类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香气化合物,笔者在水仙种或毛蟹种鲜叶中分离鉴定出芳樟醇的前驱体β-primeveroside[13],可能由于杀青过程中一些糖苷酶没有完全失活,所以在烘焙过程中由于酶促作用使芳樟醇的含量增加.笔者在提取乌龙茶香气后,再使样品溶于水中加入粗酶,仍有大量的芳樟醇产生,这也说明了芳樟醇在乌龙茶成品中有部分以键合态存在,通过缓慢烘焙干燥可使芳樟醇释放出来,含量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两种制作工艺的大红袍香气总量在同一级别,其具体的香气成分含量有所区别,虽然烘焙干燥过程中损失了部分花香型香气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加热和氧化或酶促等作用又产生了部分花果型及烘焙型香气成分.低温长焙能产生多种具高香的萜烯类化合物,从而构成乌龙茶的优雅香气[14],传统制法茶叶则保持了乌龙茶特有的浓、涩、高香[15].冰冻茶的香气显著特点是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鲜爽,口味比较适合饮用花茶和绿茶的习惯,因此两种制作工艺得出的茶叶滋味各有千秋.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口感,正山小种和大红袍的区

众所周知,正山小种红茶和大红袍都是产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著名茶品,但是正山小种属于红茶,大红袍属于乌龙茶,两者之间不仅功效不同,最主要的是口感也不一样,具体如下!

正山小种口感

1、口感比较丰富

有桂圆味道,松烟味,和熟地瓜的香味,某些初饮有淡淡酸味,接着出现桂圆汤的味道,含在嘴里有果香味道,回甘明显,还有红茶冰糖有甜味。

2、味道非常纯正

不可能出现腊肉味以及酸梅的味道,通常带有腊肉味是由于制作时火候过了。熏干后没有做好退火处理,就会有腊肉的味道。酸梅味道一般出现在陈茶中,多数是因为保存不当而受潮引起的。

3、松香味

优质的正山小种有一股松香味,但不是松烟味,如果松烟味道过重,则需要低温存放一段时间再饮用为好。

4、香甜

正山小种独特的味道是有松香味道和桂圆的香甜味道,如果泡了三次,没有桂圆汤滋味,这不是纯正的正山小种。

大红袍口感

大红袍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三角立体茶包,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大红袍的茶叶会有香气、泛着兰花香气,可以从茶叶的香气高低来判定优质或低质大红袍,优质大红袍香味持久。

品质稍差的大红香气较短,品质最差的大红袍会有霉味、焦味、烟味、酸馊味等异味。口感方面,优质大红袍口感醇和、顺滑、味道在腔持久。一般冲泡七八泡后口味依然纯正为最佳。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的区别

1、颜色区别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并不是同一种茶叶,它们在颜色上有一定的区别,它的成品茶颜色黑中带红,而大红袍成品茶叶则是一种完全的黑色,把两者放在一起,人们一眼就能分清它们。

2、工艺区别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这种茶叶在加工工艺上也有所区别,正山小种是一种完全发酵型的茶叶,它是红茶的一种,而大红袍则是半发酵型的茶叶,它是青茶也就是乌龙茶的一种,这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3、茶汤色泽不同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冲泡以后茶汤的色泽也有很大的区别,正山小种在冲泡以后茶汤色泽多为在红色,而且大红袍这种茶叶在冲泡以后茶汤则多是褐色。

3、功效区别

正山小种和大红袍的功效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正山小种性质温和,能暖胃养胃,也能修复受损的胃黏膜,而大红袍这种茶叶性质则比较寒凉,它能清热解毒消炎杀菌,也能去除口腔异味,但是平时大红袍不能多喝,不然会伤害脾胃。

综上所述,大红袍茶属于乌龙茶,正山小种属于红茶,两者是发酵不同的茶叶,且两者之间不管是外观还是内质都有一定的茶具,最主要的是口感也不一样!

品大红袍岩骨花香,看武夷碧水丹山

武夷茶岩茶大红袍早在南朝时期就有茶事传说,唐代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孙樵于元和年间(806—820)送茶与崔刑部书中称晚甘侯:“乘雷而摘,拜水而和……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同是唐代的徐夤称武夷茶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代武夷茶被列为贡品,武夷山中时兴斗茶、分茶游艺,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详细记录了当时斗茶的情景,“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苟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茶比作仙茶。元代在九曲溪四曲南畔设立的“焙茶局”(御茶园),时有场工250户,专制龙团凤饼充贡,每年惊蛰,当地县丞都要亲临御茶园“喊山台”祭神,“喊山”仪式便始于此间,此后武夷茶入贡近300年,成为元、明两代贡茶中心。明代朱元璋颁布“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武夷茶岩茶大红袍茶农着力更改工艺,形成炒青绿茶,促进茶叶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武夷山民创制出小种红茶,到17世纪达到全盛时期,扬名四海。随后武夷茶农又创制出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武夷岩茶制作工艺高超,为乌龙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是乌龙茶系列中的珍品。清康熙年间浙江文人王草堂的《茶说》中详细记录的武夷山中的制茶工艺,这是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记载,说明乌龙茶工艺源于武夷山。中国六大茶类武夷山产有其四,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编修的《台湾通史》记载:在清嘉庆年间(1796年),武夷山天心岩茶树传入台湾的文山、冻顶山,并最终成为台湾农业的一大产业。因此,武夷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代武夷山茶业的发展

清代以来至民国年间,武夷茶先集市于本邑下梅村,后移至星村、赤石街。当时山上号称99座茶厂,山下60多家茶行(庄),茶市期间,下梅、赤石码头日行舟300艘,转运不绝,足见当年茶业兴盛。经营茶者有山西晋商,闽南、潮汕、广州三邦。茶路南下往厦门、广州、港澳台及东南亚诸国。北上由崇安入江西,至武昌,樊城,降州(今晋城),经潞安(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大同、天镇至张家口、至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经戈壁沙漠到今乌兰巴托,最后到达恰克图。武夷山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乔家大院》即以这段历史为题材创作。特别是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山茶业的发展。武夷茶(主要是红茶)早在1607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收购经印尼输往欧洲,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把饮武夷茶作为集会宴会的一种高尚礼节,并迅速推广到各阶层中。1711年英国诗人波普称中国茶为“武夷”。从此,“武夷”成为中国茶的总称。拜伦在《唐璜》中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是那么地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诗中足见武夷红茶的魅力。260多年前瑞典“哥德堡号”沉船,在打捞出的370吨茶叶中,大部分是武夷茶岩茶大红袍。

随着外销的不断增加,种茶有利可图。史载武夷山“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幕效,漫山遍野,逾种逾多”,星村、下梅成为茶市中心,全盛时“商贾云集,穷岸僻经,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公元1751年前后,崇安输出茶叶已达10万担以上,值银200万两。下梅邹元老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获茶利百万,“在下梅购地建宅七十多栋,所居成市”。正山小种中心产区桐木村在咸丰同治年间有家“梁品记”茶庄,生产正宗的正山货,品质优异,卖价最高,其家族经营红茶获利巨万。清咸丰五年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销量为26万担。1838年广州出口的武夷茶30万担1.5万吨,红茶占24万担。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叶74万担,其中武夷红茶和工夫红茶共出口63万担,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福钧化装潜入中国,从武夷山盗取了大量的茶种、种茶和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促进了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中国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沉重的打击。

抗日战争期间,一批茶界专家及有志于茶叶人士,不顾日寇封锁、岩茶销路阻断的困境,负笈提囊、翻山越岭来到武夷山,先后有张天福、吴觉农、庄晚芳、王泽农、庄任、童依云、林馥泉、吴振铎、陈舜年等,历经十几年苦心经营“福建示范茶厂”、筹办“茶叶研究所”,设计了“9.18”揉茶机,中国茶叶生产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期间,武夷茶品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1954年,在茶叶泰斗张天福指导下,创办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推动了福建茶产业的发展。

当代武夷茶岩茶大红袍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岩茶辉煌不减。改革开放后,岩茶产量逐年增加,影响进一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母树大红袍无性繁育成功,无性繁殖的大红袍茶树保持了母树大红袍原本的品质特征,结束了长期以来世人只能观其形,难以品其味的历史。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实施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大红袍被国家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经过20多年的推广,武夷山大红袍得到很大的发展,被茶界公认为“中国十大名茶”;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市);2006年,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根据传统制作技艺标准选定14位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实行市领导、市直部门挂点茶企业制度,建立茶企业发展例会制度,出台了《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依托、以提质为核心、以增效为目标,持续开展茶旅结合、茶旅互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整合营销模式,拓展销售市场,全市茶产业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

精心策划品牌营销。近年来,武夷山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茶品牌的策划和营销,茶产业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拍摄《武夷山茶文化》专题,大型高清数字电影《茶王》等。组织开展了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系列茶业营销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福州、泉州、哈尔滨、济南等地开展茶业促销活动,通过茶艺茶歌舞表演、广场品茗、吉祥物展示等独具特色的活动宣传大红袍品牌,并在各地成立了大红袍推广中心。近年来,先后策划了北京端午门母树大红袍入藏国家博物馆、大红袍茶叶赠送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等活动,系列大红袍品牌营销活动的广泛开展,扩大了国茶大红袍的市场影响力。

严把产品质量鉴定。武夷山严格按照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运作,鼓励茶企业创建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园基地,全市10万亩茶园,全部是无公害茶园。在茶叶产品出厂前,质监所严格采取对每批、每次茶产品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后,签署意见,确保武夷岩茶大红袍等产品能符合武夷岩茶国家实物标准样而进入市场。目前,全市获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近200家。

强化茶叶市场管理。对全市数百家茶企业和经营点进行跟踪管理,确保茶叶流通市场正常运行。定期收集整理和发布武夷岩茶市场信息,引导茶企业、茶农做好销售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维护岩茶市场秩序,加强茶叶市场规范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督促企业自律。在度假区设立茶叶产品质量检验鉴定工作站,为广大游客提供监测服务,积极推行武夷茶质量放心店建设,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武夷茶放心店”。

积极开展茶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国际禅茶文化节等开展茶产业和茶文化交流活动,武夷山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组织民间开展斗茶赛等活动,促进了茶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茶叶制作技艺,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文化内涵。随着茶叶品质的不断提升,茶叶市场价格近几年来持续走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武夷山注重打造大红袍茶品牌,制定大红袍国家标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基地、科学管理、标准生产,发展有机茶,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全市新增茶园面积3982亩,茶园面积达10.6万亩,总产量4700吨,其中茶叶出口量1580吨。茶叶市场价比上年增长30%,总产值达1.9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9%,茶叶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0%,茶产业成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了以星愿、永生、苑芳等为龙头的茶企业249家、初制厂400多家,涉茶人员达5万余人,全国销售网点3600多个。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入选“2007年中国茶业行业百强”。戏球、苑芳等企业分别获得ISO9001和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产品称号等,武夷星大红袍还被列入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国三绿工程十大畅销茶”,福建品牌农业金奖。仅2007年,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在各种茶事赛事活动中获得茶王称号56个、金奖62个。

武夷大红袍岩茶的分类

武夷山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据武夷岩茶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枞和奇种。

其中大红袍是从名枞中单列出来的品种,其余的名枞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等有几百、上千种,统归一个系列。近几年武夷山还引进了外地的乌龙茶优良品种如黄旦、黄奇、矮脚乌龙、黄旦、毛蟹、梅占、奇兰、八仙、等品种,制优率较高,但韵味不太足。

大红袍:四大名枞之首,香气浓郁清长,有大红袍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水金龟: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腊梅味(很细的腊梅香),水特别的柔顺,岩韵显;味醇厚带甜味,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铁罗汉: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铁罗汉有独特木质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白鸡冠: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药用价值高,可降低血压和血糖。泡过的叶底亮亮的嫩黄色,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有的以陶制成,可盛水二升。

半天妖:武夷名枞,香气浓郁清长,有半天妖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水仙:香气浓郁,具有兰花清香;汤水顺,汤色清澈,呈橙黄色;叶底肥软黄亮,红边明显。是初期品岩茶茶友的首选品种之一。

肉桂:香气浓郁清长,有果香和自然花香等混合香味,岩韵显;味醇厚,独特的桂皮香,辛辣感明显,其品种特征略带苦味,但有爽口回甘快等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适合有一定茶龄的茶友。初学者在口感上恐不适应。

其他小品种茶共同的特点是:自然花香明显,属清香型。对平时喝习惯绿茶和铁观音的朋友初期过渡是不错的选择。武夷山大红袍的分类大致就是这样。

请教:大红袍,肉桂,水仙以及其他一些条索状的岩茶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样,有没有方法从外形上区别出来呢?如果能拍些照片加以详细描述最好不过了。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武夷山市政府捐赠特级大红袍善款用于兴边助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大红袍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