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堡茶】
六堡茶品饮的“十分标准”
在中国,茶的饮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族至今,恐怕具体时间实难考证。
但陕西省汉代阳陵出土的陪葬品出土发现的茶叶残物,为茶叶在中国的饮用历史提供了实证。说明至少在2150多年前,中国人对茶的品饮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身居社会最顶端的汉景帝也成为品茶爱好者。
茶的品饮形式经过了一个由简入繁,再由繁复简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茶叶制作由于工艺简单,基本就是采摘茶叶进行原始的凋萎晾晒处理后直接成型,因此饮用的形式与程序相对简单。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以及茶饮在上层社会尤其是皇室的流行,使得茶叶品饮的形式逐渐繁复起来。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团茶的出现,茶的品饮形式更为繁琐。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一套唐代僖宗时期宫廷茶具,就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十多种,其使用流程涵盖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的各个环节,且所有器皿俱为金银所制,唐代茶饮之风的奢华程度可见一斑。比及宋朝,自上而下直贯各个社会层面的斗茶风气更令茶饮成为一种仪式,茶的品饮形式和程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巅峰时期。
此后,随着炒青工艺导致团茶的趋衰,茶的品饮模式也逐渐由唐宋时期的煎点法向明清时期的瀹饮法转变,茶饮经过一个形式上的高峰之后重新恢复到了相对简约的状态。这种瀹饮法一直影响至今,成为当前对茶叶品饮的主流模式。这种品饮方式最讲究一个“味”字,包括了对茶的口感(直接感官)与韵味(精神享受)。为达到这个效果,对品饮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有着相应的要求,所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
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的一个独特的茶品,品饮的形式自然就难脱中国茶品饮模式的窠臼,但对于包括六堡茶在内的中国茶的冲泡和品饮方式,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个“五分茶叶三分水,一分器量一分人”的境界,即讲究茶叶、择水、器具搭配,以及品饮环境的相互配合。若然茶叶质量、用水准确、器具搭配合理、品饮环境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相互融洽的和谐格局,从而为品饮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品饮状态,那就是品评茶叶最佳的“十分标准”了。
故而言之,茶叶质量的评定不在于价格的高低,也不以是否稀缺为定论,而在于对品饮者所产生的感觉影响。简而言之,品饮以后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六堡茶就是好茶。
参考资料
[宋]黄裳.《演山集》卷四十六·茶法.台湾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延伸阅读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黑茶茶语: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已相当久远。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据《桐君采药录》(已佚)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瓜芦木,即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即交州府,“广”即广州府。交州府广州府即现今的梧广地区。最重,即重视,看重。文中的“?”是指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因为当时饮茶仍不知道怎样去掉茶中的苦涩味,故习惯加一些香料调和。
而这种在茶叶里加上姜、油、盐、香菜等一起炒,然后把茶叶一起打烂煮汤的品茶法,很似现在广西、湖南等地瑶族、侗族同胞的“打油茶”,这是对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打油茶”,有的还配上炒花生米、炒米、炒黄豆等一同共饮,这是另一个方向的发展。现在都市人,大部分是“清饮”,即专门泡茶、饮茶,在饮中重品。要真正品饮一盏陈年六堡茶,还是清饮为最好。这样最能品出六堡茶的幽香和浓而酽,更能品出它的醇、滑、爽、厚的滋味。
据了解,六堡茶是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在南洋一带(即现东南亚11国),很受侨胞们欢迎。侨胞们在南洋多数从事工矿业,尤其是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由华侨开发。侨胞们漂洋过海,远渡重洋,生活非常艰辛,幸好和六堡茶结缘,人到哪里就把六堡茶带到哪里,每天生活里有六堡茶相伴,六堡茶是来自家乡水土的产物,能融合异地的水土,使他们能代代扎根于南洋诸国。现在每年都有足够量的六堡茶输往南洋各国,六堡茶可能是黑茶类中输出国外最早数量最大的品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可要优先保证出口,在?内尚要计划供应。20世纪以前,六堡茶在国内,除了桂粤港澳台有售外,其他省市很少有。进入21世纪,六堡茶的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六堡茶也开始走向全国。六堡茶由于是后发酵茶,从初制开始直至陈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天天在变,直至泡在?中,所以说六堡茶是发酵最完备、保健功能最完美的茶类。六堡乡的农民大叔常以山歌形式赞颂六堡茶:“陈年黑石六堡茶,呕疴肚痛不离它,口嚼陈茶敷合谷,小儿惊风当家。”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广西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主要行销东南亚,在北方很少见。本次选取的是茂圣公司出品的5615(1年)、5626(2-3年)、5612(3-4年)三泡茶,用盖碗冲泡,以了解六堡茶的品质及后期转化的特色。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洗茶一遍。
第一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半分钟。
品评:
5615:茶汤汤色褐红,滋味厚滑浓重,尚醇,苦微涩、回甘,香气沉稳浓郁。
5626:茶汤汤色浓红,滋味厚醇浓重,苦微涩、回甘,有陈香。
5612:茶汤汤色浓红,滋味醇厚甘滑,苦而化甘,陈香浓郁。
第二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厚重,刺激渐强,涩加重。
5626:滋味更加厚重,有冰凉感,苦回甘。
5612:滋味醇厚,微苦涩,有冰凉感,香气转扬。
第三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半。
品评:
5615:滋味基本同上,味涩,两颊舌下明显。
5626:滋味基本同上。
5612:滋味浓醇,微苦、涩,有冰凉感。
第四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2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开始转柔和。
5626:滋味转醇和,香气浓郁。
5612:滋味醇厚浓重,苦涩能化,有冰凉感,香沉持久。
第五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3分钟。
品评:
5615:滋味转甜,轻微冰凉感。
5626:滋味厚重,涩、舌下明显,有冰凉感。
5612:滋味醇和厚重,冰凉感明显。
六堡茶作为历史名茶,具有其特有风韵,滋味浓醇厚重,香气浓郁持久,基本或多或少的带有冰凉感。而经过陈放的茶给我感觉更似一种陈香,而所谓六堡茶特有的槟榔香,就如同普洱茶的樟香,很难使大多数人出现相同的认知。另外明显的不足是,觉得这几款六堡茶的熟化近似于普洱熟茶。如果是4-5年之内的茶就有这样的熟化程度,那么必然是期间人为催熟速度较快,致使茶品在变得醇厚的同时出现闷和浊的感觉,尤其在品饮时会在舌面的中央部分产生不适感,这样的话反而让人觉得新茶要比经过陈化的茶清爽干净。
西双版纳普洱茶企业参展南博会交易十分火爆
西双版纳普洱茶企业参展南博会交易十分火爆
2013南博会期间,西双版纳州茶叶企业参展的各类茶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各茶企独具特色的展厅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陈升茶叶有限公司带来了由公司生产的20多种普洱茶产品,其中以今年生产的新品生茶——南糯茶王、美典大树、金班章为主要推介对象。
公司人员说,这3种新品茶口感香醇,茶色晶莹,是用上好的大树茶、小树茶制作而成,此次参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客商宣传公司的新品茶,让更多人了解公司的新茶品,寻找合作商,扩大营销范围。在场企业代表对新品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与公司商讨进一步合作事宜。
“以前就听说过易武的茶,今天终于真正尝到了味道,真是名不虚传!”参加本次南博会的印度商人在品尝了祥源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品后赞不绝口。在公司展厅内,身着哈尼族服装的工作人员热情地邀请客商免费品尝各类茶品。
据了解,祥源茶叶有限公司第一次参加昆交会,为了做好宣传和营销,公司带来了生产的五大茶叶品牌——云岭山庄、金色庄园、正山贡源、普洱小镇、祥源二十年参加展销,总共有12个品种。这些茶叶的原料全来自易武本地。记者在此采访时看到,来公司展厅接洽生意的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交易十分火爆。
彭庆中:闲话品饮六堡茶
彭庆中:闲话品饮六堡茶
■ 彭庆中
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时应注意保持好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感到困惑,是啊,平时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得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部及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六堡茶茶汤的温度一般在50℃左右时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对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品六堡用什么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时,就必须用内壁为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而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必专门买套审评器具。因为还有很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不错。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具争论。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在家里慢慢喝的,可以考虑用壶。
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橘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他杂质掺入。
二是靠鼻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时在家,也不需要什么叶底盘,我们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程度等。
皖茶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
记者日前从省经信委获悉,作为我省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重要产业,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15年,我省精制茶产量25.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0.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5.8亿元,同比增长6.8%;出口4.2万吨,创汇1.9亿美元,两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省有关部门加大对茶企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力度,提升茶产业制作装备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化深度融合,支持茶企建设茶园栽培远程监控、茶品储运信息管理系统等,茶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皖茶全国行活动,借台、搭台、找台展销促销,全力为茶企做好服务,如组织省内骨干茶企参加青洽会、烟台东亚食品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利用我省将举办国际徽商大会、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对接会等省内大型活动,选好接入点,通过知名企业和徽商向国内外市场辐射皖茶影响力;到北京、上海、广东和国内茶产业生产薄弱省份,传播皖茶品牌,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堡茶:煮饮六堡茶果壳
一直以来,听说过六堡茶除了常规的老茶婆、中茶、茶谷之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如茶巴、蜂窝茶、茶花蕾、茶果壳等,只不过,除茶花蕾得品尝过外,其他因甚是少见,一直无缘一饮。
这天,在鸳江丽港的六堡农家茶展示馆,遇上六堡农家茶协会的会长黎坚斌和副会长黄超,有缘一试六堡的茶果壳所泡的茶,也有所收益。
煮饮茶果壳的渊源
在六堡民间茶果的壳用做饮用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也并非每家每户都用茶果壳饮用。据一些老茶人说,从前,茶农大都很穷,就如《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所说的一样,省俭的茶农大都不舍得将可以换钱的茶谷、中茶等自己饮用,所以,大多都是制作老茶婆或是这种茶果壳来饮用。
据黎坚斌说,六堡民间一直就有用老茶可治病的传统说法,所以,六堡茶农多有在家中存放着一些茶叶的习惯。有老茶婆、茶谷,也有部分的茶果壳,茶果壳耐放,经放置数年,往往更有“沉香”,与老茶婆等都不同,备受到茶客追捧。不过,单纯这样以盖碗或壶泡饮,茶果壳是不会很有味的,是以,必须烹煮才会“出味”,不过,如此“煮茶”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笔者向一些六堡茶发烧友中了解到,口感醇和风味独特的茶果壳的煮饮这两年来颇受一些茶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品质好、存放了一定时间的茶果壳,有着很独特的沉香,汤色红透如琥珀,味道甘醇,韵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据资料显示,茶果壳含有木质素、茶皂甙、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中茶子壳含有28.4%缩戍糖、8.7%茶皂甙是比较高的。
煮饮茶果壳有讲究
茶果壳的茶好不好喝,茶果壳本身的品质、年份是一个方面,而煮饮的用器、方法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煮饮茶果壳可先用清水将果壳清洗干净,特别是放置了一定年份的茶果壳更须清洗去浮尘,一般可用温水冲洗几遍即可。
据六堡的老人介绍,六堡农家煮茶用的是一种叫“茶急”的粗陶茶煲,现在已难觅踪迹。其外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煮中药的茶煲,但又颇有差异,煮饮农家老茶婆和茶果壳等都可以使用。
平日泡茶用铸铁壶烧水,其水的味道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直接用铸铁壶来煮茶果壳,煮出的茶汤水会偏黑,而且茶汤越煮越深。所以,最好选择陶瓷类的器皿来煮茶,煮饮花茶的玻璃茶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难忘茶果的风味
前几天,在一次在近郊农家煮饮茶果壳的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茶果壳独有的风味。
在农家的院子,一个小炭炉,一个瓦煲,一桶山间清水。很朴素的一切,却自有其自然清新之气。炭炉的火不大,煮茶刚刚合适。据有经验的茶友说,猛火煮的茶不好喝,先中火煮开,改文火烹煮,比较合适。
茶果壳是几年的陈壳,比想象中容易“出味”,改慢火后,便隐隐闻到茶香了。而且,通过这次煮茶,发现茶果壳很“耐煮”。
用的杯子也是中等的“茶碗”(较之平时用的小杯而言)。茶果壳茶的汤色红中带褐色,隐约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很内蕴,茶味醇和而回甘。跟平时喝的茶叶茶不同,却又是另一种“茶味”。细细品来,竟是别有洞天的一种新的感觉。不由得想,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茶味”的。
这些天天气较热,试着将煮好的茶,以大碗盛着放温凉了,到村头田间走走之后,回来仰头一口喝干,顿觉全身舒泰清润,齿颊余香,非常爽快。就如感受到六堡农家上山下田回家,喝上一口农家六堡茶那种淋漓、畅快。心底里不由得衷心地赞叹六堡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茶果壳煮茶的聪明智慧。
不过,夏季或秋初的茶果,个头小,味道足,如能找到有十多年陈放的
那个味道,喝了难忘啊!
而且,特别耐泡,喝上一百几十道都可以,很神奇!
【行业十年】吴平:六堡茶标准化进展概述
【行业十年】吴平:六堡茶标准化进展概述
摘要:目的:对2003年以来梧州市六堡茶标准化进展进行总结,为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探索道路。
方法:通过六堡茶行业性标准体系建设、企业标准建设、实施标准的作用、实施标准存在的不足及标准的创新发展进行疏理归纳。
结果:2003年以来,从无文字标准变为行业标准形成体系,企业标准适应产品创新要求,确保六堡茶产品的质量安全。
结论: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六堡茶标准化的推动作用尤其显著。
关键词六堡茶;产业;发展;标准化;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07.2;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2003年以来,随着六堡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程的开展并最终获得保护,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至2016年底,产量达12000t、产值12.8亿元,创下了六堡茶有记载以来发展的最高峰,其发展历程值得探讨和总结。
二、标准体系建设
1.行业性标准化建设
六堡茶一直以来是以出口为主的茶叶,在以往的出口贸易活动中,由于出口外贸经营公司在2003年以前没有形成文字的产品标准,在对外贸易洽谈中,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一般拿着经外贸公司制成的标准茶号样品到广州交易会上与客商洽谈,国外客商看中了那一个标准茶号样品就签订合同订购该样品所代表的货物,这称为凭样品成交。
在货物出口时,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也以成交的标准茶号样品作为评判标准,只有货物与成交的标准茶号样品相当或高于成交样品,则才会判定为合格并且放行出口。2002年,为了顺利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制定的GXCIQ88–2003《六堡茶》标准,是六堡茶行业性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出口标准,该标准首次提出了六堡茶、六堡香等术语及其定义。
此后,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相继制定7个六堡茶省级地方标准、4个市级地方标准、1个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茶树种植、六堡茶加工、六堡茶产品检验等环节,并且根据相关政策变化及产业发展进行了适时改版完善,或者制定新标准替代原有标准,其相互衔接形成动态的标准化体系,促进了六堡茶产业的规范化发展。详见图1。
图1六堡茶现行有效的行业性标准及其适用范围示意图
图22003年以来六堡茶有效的标准数与六堡茶生产企业数、总产量的关系
由上可见,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行业性标准的产生,行业性标准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其影响是相互促进的。
2.研究机构参与标准化建设
随着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梧州市的六堡茶研究机构应运而生,2011年1月成立了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2013年1月成立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3年8月成立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1月13日成立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2017年7月18日成立梧州六堡茶研究会。
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25名委员,其中23名是由梧州本地的政府主要监管部门技术人员、六堡茶主要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该委员会随即组织技术力量着手修订DB45/T435—2007、DB45/T479—2008两个广西地方标准,并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
2014年11月26日,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DB45/T435—2014《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DB45/T479–2014《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等三个广西地方标准,这三个标准相互匹配协调,形成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框架。
在2014年至2015年,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组织科研人员参加了《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广西地方标准及《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制定。
目前,正在已经获得立项的广西省级地方标准有《六堡茶冲泡及饮用方法》、《六堡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六堡茶感官审评方法》、《六堡茶茶园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规程》、《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范》等5个标准,目前正在制定中。
上述研究机构的成立和运作,实现了梧州六堡茶技术力量的整合,有力促进了六堡茶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3.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建设
梧州茶厂曾于1995年4月10日发布首个六堡茶企业标准Q/WC003-1995《六堡茶》,2001年3月26日发布了改版后的Q/WC003-2001《六堡茶》标准;茂圣公司先后制定有企业标准Q/MSCY01-2005《六堡茶》、Q/MSCY01-2008《六堡茶》;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前身)制定有Q/CYJCK01-2006《六堡茶》。
随着DB45/T581地方标准于2009年6月30日的实施,所有六堡茶生产企业依法规规定放弃了企业标准的执行改为执行统一的广西地方标准。
至2016年底,获得生产许可证(QS/SC)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多达50家,其中梧州茶厂、中茶公司、茂圣公司、天誉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苍梧六堡茶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芊河公司)、广西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泰公司)等龙头企业无论在生产的历史、规模、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无疑更加具有领先的实力,因而其技术人员成为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并且积极参与了相关六堡茶标准的制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这几家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六堡茶相关地方标准的起草、讨论、确认标准送审稿和报批稿,并参与了这些标准审定会的答辨;其中前三家龙头企业还参与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起草。
(2)认真贯彻六堡茶行业性标准并获得多种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
(3)部分龙头企业在六堡茶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新产品,随着新产品研制的成功,及时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实现规模生产,如茂圣公司制定有Q/MSCY0001S-2013《金花六堡茶》、Q/MSCY0002S-2013《六堡茶珍》、Q/MSCY0003S-2016《六堡珍姜茶》、Q/MSCY0005S-2016《茂圣调味茶》(含陈皮六堡茶、柠檬六堡茶、菊花六堡茶、甘草六堡茶、金银花六堡茶、桂花六堡茶、茉莉花六堡茶、姜味六堡茶、枸杞六堡茶、薄荷六堡茶、茂圣花茶、玫瑰六堡茶)等企业标准,中茶公司制定有Q/WZZC0001S-2014《窨制花茶》(含桂花六堡茶、茉莉花六堡茶)、Q/WZZC0002S-2016《调味茶制品》(含陈皮六堡茶(六桔茶)、柠檬六堡茶、菊花六堡茶、桂花六堡茶、玫瑰茶六堡茶、荷叶六堡茶、山楂六堡茶、金银花六堡茶、姜味六堡茶、枸杞六堡茶、甘草六堡茶、罗汉果六堡茶、薄荷六堡茶、茶树花六堡茶)等企业标准。
由上可见,六堡茶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催生了多样化的企业标准,而企业标准的实施又反过来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其影响也是相互促进的。
4.实施六堡茶标准的作用
六堡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的实施,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为梧州的六堡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实施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使生产企业积极地在梧州辖区范围内建立茶叶原料基地或采购梧州本地原料;
二是促使企业树立起按标准规定生产的意识和观念,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三是促进生产企业在洞窖贮藏条件、产品微生物检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提高;
四是促使企业提高生产过程自检自控的能力;
五是促进企业及全行业提升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一言敝之,标准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六堡茶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创新标准获政府奖励
作为创新成果的集成,有13个六堡茶项目成果先后获得市级和省级政府的奖励,如《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梧州检验检疫局等,2015年)获得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六堡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了六堡茶产品的竞争力。
三、结论
以上事实和数据表明:2003年以来,梧州市六堡茶行业性标准,从无文字标准发展到标准形成体系,企业标准适应产品创新要求,而六堡茶的行业性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则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六堡茶标准化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讨论
标准作为科技成果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规范秩序、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促进和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六堡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经验积累等方面越加深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全行业应加大现有六堡茶标准在广度、深度方面的贯彻力度。
(2)少数企业新创制产品(如金花六堡茶、柑桔六堡茶等)并制定有企业标准,若有较多企业跟随生产同样产品,则应当适时制定该新产品的行业性标准。
(3)及时将专利技术成果融入到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强化标准话语权,提高竞争力。
(4)鉴于国务院已经发布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旨在建立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面对这一潮流和机遇,六堡茶生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勇于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争取成为本领域标准的领跑者。
六堡茶选购的感官标准
六堡茶选购的感官标准
表1
选购六堡茶,除了要观察产品包装上的产品生产许可认证标示以外,还应选取一定的茶样开汤尝试,以便从感官上对茶叶的质量作出判断。其实,不仅对于六堡茶散茶,即便对于其他形态的六堡茶,其外形的色泽、净度,以及开汤后的香气、口感滋味、汤色、叶底等感官指标,也应符合表1的规定标准。
◎不同制作工艺的六堡茶
细细说来,就是要从茶样的外形上查看成品干茶是否存在花杂、花青、条索松散、砂石杂质过多、轻漂、杂质过多、活或死害虫等缺陷。
开汤以后,要仔细品尝检查香气中是否存在水汽、烟气、酸馊气、霉气、臭青、熟气(石灰味或碱味)等异杂气;检查茶汤中是否混浊以及是否有酸馊味、霉味、水味、熟味(石灰味或碱味)、烟味、臭青味、焦苦味、泥土味等异杂滋味;察看叶底中是否存在花杂、花青、发黑变硬等缺陷,并应当注意异杂气味与正常气味的区别。
◎不同年份的六堡茶
此外,对于采用现代工艺制作的六堡茶而言,制作工艺标准规定其在适宜条件下(以下同)至少要陈化6个月才能出厂,才是合格品。达到这一标准的茶虽然外形不错,但茶叶的陈香、陈味尚欠佳,略带涩味、刺激性。而合格品(以下同)需要陈化三年以上,则会有较明显的陈香、陈味,且较爽口;陈化五年以上则属中级品,具有独特的香气,并有一定程度的润滑感;陈化十年以上,则属于高级品,茶叶的香气、润滑感较明显,回甘明显,齿唇颊留香明显;陈化程度达到十五年以上者,其茶叶的香气、润滑感、回甘就表现得非常强烈,且优雅、细腻、丰满、回味悠长、齿唇颊留香持久。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六堡茶陈化时间越久,其存世量必然越少,其价格也越昂贵,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六堡茶档次与存世量的关系示意图
总之,在适宜的贮藏环境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六堡茶才会越陈越好;超过合理的贮藏时限,则其香气和滋味总体上会走下坡路。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对于发酵程度刚好合适的六堡茶,其陈化时间应在15~20年为最佳品饮时间;对于发酵程度偏轻的茶,其最佳品饮时间会适当延后;而发酵程度偏深的茶,则其最佳品饮时间会适当提前。
解读《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
解读《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
山城茶韵
何志强
5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发布公告,《DB45/T581-2009六堡茶》获得批准,实施时间从2009年6月30日起。作为首次发布的《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六堡茶的术语和定义、分类等级、要求,到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将对规范六堡茶生产企业行为,保证六堡茶产品质量,促进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做解读备考。
出台背景———
质量参差不齐
亟须统一标准
先说《六堡茶》地方标准的出台背景。众所周知,六堡茶是广西梧州市的名优土特产和广西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来,随着六堡茶热的兴起,六堡茶生产企业迅速增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六堡茶生产仅有出口标准(GXCIQ88-2003),没有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故非出口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及产品不受约束,市场上六堡茶质量参差不齐,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为进一步规范六堡茶在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六堡茶质量稳定,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六堡茶地方标准。
因此,由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农业局、广西梧州茶厂负责起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发布的《六堡茶》地方标准,将为做好、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提供技术保证。
适用范围———
制定特定概念
再看《六堡茶》地方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六堡茶定义。该标准明确规定,“本标准适用于以适制茶树的芽叶和嫩茎为原料,采用六堡茶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加工制成的各种类型六堡茶”;“六堡茶LiuPaoTea”的定义是:“在适宜加工的特定区域内,选用适制茶树(CamelliaSinensis L.O.Kunts)的芽叶和嫩茎为原料,采用六堡茶初制工艺和六堡茶精制工艺加工制成,具有‘六堡香’及红、浓、陈、醇等品质特征的黑茶”;“六堡香Liu Pao flavour”是指“以六堡茶特定工艺加工制成的六堡茶所具有的以陈香、金花香、槟榔(Areca catechuL.)香等为主要特征的香气”。
值得注意的是,六堡茶定义中使用了“特定区域”、“适制茶树”、“六堡茶初制工艺”、“六堡茶精制工艺”等概念,主要是出于尊重六堡茶的起源、成名、传承、发展等历史事实,同时考虑到六堡茶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的现实要求。根据“六堡茶”的定义,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所谓“生六堡茶”或者“农家六堡茶”不适用于本标准。
明确工艺要求
《六堡茶》地方标准对六堡茶的加工工艺、陈化时间以及感官品质的要求更加明确。该标准规定,“六堡茶初制和精制工艺流程及工艺要求应符合DB45/T479的规定”,即《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的规定;“精制六堡茶从渥堆结束开始计算陈化时间,在适宜条件下陈化应不少于6个月,而且达到无水气无水味、出现陈香陈味方可出厂”;该标准表1“六堡茶散茶感官指标”规范地描述了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红”即汤色红亮,“浓”即汤色深红,也指陈味和醇味浓厚,“陈”即有纯正的陈香和陈味,“醇”即滋味醇厚爽口。
完善术语定义
该标准对相关术语的定义更加完善明确。如“陈年aged”的定义是,“在适宜条件下陈化多年时间,一般至少3年(36个月)以上”;“陈年六堡茶agedLiu Pao Tea”的定义是,“达到陈年条件的六堡茶,包括达到陈年条件的六堡茶散茶(散六堡茶)、六堡茶紧压茶及袋泡六堡茶”;六堡茶感官品质“金花香(菌花香)arohidflavour”的定义是,“陈化阶段发花正常茂盛所发出的特殊香气”:六堡茶感官品质“槟榔香amellofbetelflavour”的定义是,“似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香气。一般多出现在陈年六堡茶中”;六堡茶感官品质“滑smooth”的定义是,“茶汤入口和吞咽后味陈醇,口腔和咽喉无粗涩感。一般多出现在陈年六堡茶中”。
综上所述,《DB45/T581—2009六堡茶》填补了国内空白,传承、丰富和发扬了六堡茶品质特色,是“六堡茶”成为成熟的地理特征产品的标志。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会促进“六堡茶”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能使“六堡茶”在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环节的监管更科学更严谨。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
农家六堡茶干茶
朋友来访,煮水泡茶待客,朋友指名要喝“农家六堡茶”,于是,便拿出放之阁楼的“农家六堡茶”,喝上几泡。
尽管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但茶友们如此叫开了,约定俗成,也找不到更好的叫法,姑且也这样叫“农家六堡茶”吧。
据一位经营农家六堡茶的老板介绍,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据说此类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松柴明火烘干”工艺流程,产出的茶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阴干,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
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里看,这种“农家六堡茶”只是完成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而没有进行精制工艺流程的六堡茶。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原料毛茶”。
新农家六堡茶的茶汤汤色橙黄,如果用暖水瓶“闷泡”,汤色会变红一些。不管如何,“农家六堡茶”有着其固有的消费群体,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新茶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据民间流传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农家六堡茶一直流传着另一种泡饮方法就是———煮茶。据说是特别适合老茶婆,笔者曾经试过用手头的铸铁壶煮,滋味确实不错,但由于铸铁壶的特性,煮过几道后,因析出铁质丰富,发生反应后汤色褐红,颜色也很深,总感觉不“爽”,不及用陶土的壶煮饮的好。一位试过用陶壶煮农家六堡老茶婆的茶友,试过后,赞叹说的确“别有风味”。
据一位六堡当地茶农介绍,以前他们煮饮农家六堡茶用的是“砂煲”,也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瓦锅或陶壶,但合适的煮茶瓦锅一时没找到,等以后有机会试过这种煮饮的方法后,再向大家介绍心得。
六堡散茶的茶品介绍
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其外型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气陈醇、有槟榔香。品质优异,风味独特。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
在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侨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民间流传有耐于久藏、越陈越香的说法。苍梧县志(同治版本)则有“——六堡味厚,隔宿不变”的评价。而茶中有“发金花”的,即生长有金色菌孢子的最受欢迎。因金花菌能够分泌除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物质朝特定的化学反应方向转化,形成具有良好滋味和气味的物质,其保健功效也特好。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茶,其产制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很古老的茶制品。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所载:“南方有瓜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笔香辈。”说明远在五、六世纪时,两广地区的人们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朝期间,茶叶已经开始制饼烘干,并有紧压茶出现。正如陆羽《茶经》中所云: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培之、茶之干矣。
鲜叶采摘后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而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自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六堡茶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
六堡茶的制造采用当地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作为原料,采摘标准是成熟新稍的一芽四、五叶,制作方法可分为原料加工(初、精制加工)、蒸压陈化两隔过程。鲜叶捎经晒凉,即采用绿茶制法。经过特殊的渥堆工序并经干燥后成为毛茶。再经精制,按成品级别进行拼配成为原料,用蒸汽蒸软了投入特别的容器中压紧。成形、包装好的茶放置再通风、阴凉、干湿度适宜、干净卫生无不良气味的地方自然风干一年以上即可上市销售。
六堡茶访谈:与郭维深谈六堡茶(十)
六堡茶访谈:与郭维深谈六堡茶(十)
对六堡茶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主持人:
郭老,我们现在再来看下一个网友的问题,他想问一下你这次春茶节的召开,你对六堡茶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郭老:
六堡茶发展我极乐观,感到六堡茶发展大有空间,我可以总结为三点。
一、在全国来讲,六堡茶数量一个人5钱饮用量都不够,如果一个人一两,就要六万吨,一个二两就要十几万吨,什么时候能做到六万吨,什么时候能做到十几万吨,还是大有作为的。
市场大,既可以内销,又可以边销,既可以侨销,又可以内销,边销它占上,内销又占上,出口茶、侨销茶都占上,所以六堡茶大有空间,为什么它有空间?
关键是有两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我们地理条件好,雨量充沛,气候温暖,适合茶叶生产,并且茶质量好,全年茶叶生产的数量也比较多,因为采摘时间比较长,所以亩产就会更高,品质也比较好。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的品种资源,六堡茶的品种是我们特有的品种,这个品种在全国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发现。固然,其他品种各有特色,但六堡茶有槟榔香的特色,这个是其他品种没有的,所以这个是值得我们发掘并好好加以利用的。
当然发展要实行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真正要做到现代工艺的话,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程控化,这样规模就做得大,做得强,能够逐步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我们以前就有这个基础,因为一直都在外销、侨销,这个是其他茶叶少有的。现在普洱茶出口也占据了相当比例,广东的陈茶也出口了,黑茶慢慢地在其它地方扩展销量,竞争是好事,不竞争品质就会低劣,竞争就是优者胜,劣者就汰。所以我们面对挑战,必须要下足决心把六堡茶做好。
我认为六堡茶有三个实实在在的功能,一是发展空间,二是品种资源优势,三是它有丰富的内含物质从而使其有突出的保健功能。
刚才说微生物活动,长期通过它促使茶产生变化,这个微生物分解出的物质对人体有保健功能。第二个,它能够常温下存放,不用特别存放。
第三个,它越放越好,越放越佳,越陈越佳,经陈化后功能就更全面,所以说越放越好,有收藏价值又有保健功能,现在科学不断发展,很多保健功能已经逐步得到了证实。
因为六堡茶加工以后,茶多酚分解,聚合、衍生,比其他茶类要多百种物质,特别是六堡茶通过发酵,慢慢在变,天天在变,它产生小分子物质,能够清除人体的自由基,因为新陈代谢每天都产生自由基,要清除,茶是很好的,天天饮茶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我有句话意思是说,常饮老六堡茶,身心最好。
主持人:
多谢郭老回答这个网友的问题。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品饮的“十分标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