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普洱茶与微生物

白茶与普洱茶 2024-01-17 04:05:57

白茶与普洱茶。

话说普洱茶与微生物

自然界中有种叫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没有注意其这类生物,但这类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食物与这些微生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茶饮,而与微生物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普洱茶了,那普洱茶与微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怎样的呢?普洱茶有分生茶与熟茶两大类,而生茶是未经发酵直接制作而成的,但熟茶是经渥堆发酵而成的。在这发酵的过程中就会有微生物的产生,而这些微生物就会改变其茶叶中的成分,导致生茶熟茶之间的差别,而普洱茶甘甜、醇厚的味道也依赖于这些微生物。

普洱茶的神奇,一方面是普洱茶历经沧桑,伴随茶马古道产生神秘的茶的故乡——云南。云南有着丰富的大叶种茶树资源和多民族饮茶习俗及民族风情。关于这方面,国内外崇尚普洱茶的研究人员、文人、商人和爱茶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阐述,推动了普洱茶的健康发展。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中微生物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普洱茶。有益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作用表现在普洱茶上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形成普洱茶良好品质的特征,甘滑、醇厚和陈香等特点;第二是代谢有益物质于普洱茶中增强普洱茶保健功效,形成茶类中的特色茶。普洱茶与微生物的密切关系如下所示:

●黑曲霉与普洱茶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及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

●青霉素与普洱茶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产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根霉菌与普洱茶

根霉菌的淀粉酶活力较高,能产生有机酸,还产生芳香的酯类物质,但由于分泌果胶酶能力强,普洱茶在渥堆中茶叶软化也与该霉滋生有关。在渥堆中的每个阶段,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根霉菌的比例,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的形成。

●灰绿曲霉与普洱茶

该菌种会使食品腐烂变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菌群的滋生。经试验可知,在大生产中出现得较多,而模拟、灭菌渥堆试验加工的普洱茶中出现的很少,后期消失。因此,控制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有利于纯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

●酵母属与普洱茶

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在普洱茶渥堆中,由于湿热作用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酶的活性,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之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并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殖。当提供有利于酵母菌滋生的环境,使其迅速繁殖,加工中茶叶的品质表现为香甜、醇滑的特点。

●细菌与普洱茶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致病细菌,这是各种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如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的细菌的生长繁殖。

总之,普洱茶在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下,茶多酚的氧化、缩合,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降解,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与分解以及各产物之间的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反应,使得色泽黄绿、滋味纯正尚涩、香气清鲜纯正的晒青毛茶转变为色泽红褐、滋味纯正回甘、香气陈醇。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表明普洱茶与微生物之间那层微妙的关系,同时也证明普洱茶品质的好坏也依赖于微生物。熟茶具有很好的养胃、暖胃功效,胃不好的朋友不要选择具有刺激性的生茶,而要选择熟茶进行保键养生。

CY260.com扩展阅读

微生物群影响普洱茶发酵机制基本摸清

微生物群影响普洱茶发酵机制基本摸清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直接影响发酵食品的质量,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商业价值。

记者3日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龙润普洱茶学院赵明、吕才有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潘映红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伍建林教授合作,历时多年在普洱茶发酵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普洱茶是我国著名的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作用。

此前,尽管在解释与食品发酵相关的微生物代谢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甚清楚,严重制约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团队首次从微生物组的角度,对普洱茶两次重复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定性研究。

他们整合应用扩增子测序、宏蛋白组和代谢组的多维宏组学技术,分析捕获了大多数微生物多样性,系统研究普洱茶发酵菌群结构与变化、微生物组功能及代谢物动态变化,关联分析微生物群落及其酶参与的物质代谢,发现了微生物产生的与纤维素、木质素等茶叶多糖降解以及酚类物质代谢的关键酶,为进一步揭示普洱茶发酵核心微生物组的组成及功能,完善普洱茶发酵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研究证明了微生物群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与多糖降解和酚类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酶的产生中的作用,确认由此导致了代谢物含量和普洱茶品质的变化。相关结果以“多维宏组学技术研究普洱茶自然发酵微生物”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mSystems》上。

这项研究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代谢物和酶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新的见解揭示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群,并突出了多维宏组学技术在理解食品发酵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方面的作用。

影响普洱茶后期发酵,这些微生物才是关键

影响普洱茶后期发酵,这些微生物才是关键

最初,人们把生物划分成动物和植物,而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提到微生物,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致病的病毒,但是微生物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奶酪、啤酒、泡菜、面包等的制作过程,都是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而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影响吧。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本文小编主要针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这三大类微生物,在普洱茶后期发酵过程中的影响进行陈述。

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滋味的影响

茶多酚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因素,简单地说,茶多酚在茶叶中呈现出的是苦涩味,其含量对滋味有决定性的因素。而研究表明,茶多酚的含量在发酵的过程中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其中霉菌对茶多酚的转化影响最大,酵母菌次之,而细菌的影响最小。

但是当茶多酚的含量减少到一定量的时候,茶汤的滋味就会表现出寡淡无味。而根据相关报告,经不同微生物转化后,茶多酚的含量低于5%或高于20%时,滋味要么偏淡,要么较为刺激。而处在中间位置时,特别是含量为13%时的滋味最佳。

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口感的影响

通常人们会利用汤感的厚与薄,或浓与强来对普洱茶的口感进行描述。水浸出物是茶汤主要的呈味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口感厚薄。微生物在后期的发酵过程中,要源源不断的消耗茶叶内的营养元素,其中霉菌的消耗量最多,而细菌几乎没有影响。所以霉菌越多,茶叶在后期发酵时,口感会变薄变柔。结果证明,当水浸出率约为46%时,口感则醇和回甘。

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汤色的影响

茶多酚作为多酚类大分子化合物,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不断地被氧化。最明显的特点可以从不同年份的普洱生茶汤色上表现,由最初的黄绿色变成红褐色,这个过程的呈色物质绝大多数都是茶多酚的氧化物,如茶黄素,茶红素,茶褐色,颜色依次变深。

霉菌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的茶褐色越多;酵母菌对茶褐色的影响不及霉菌,而细菌对茶褐色几乎没有影响。研究发现,当茶褐色的含量为6.72%—7.85%时,汤色呈现红褐明亮的特质。

普洱茶在后期发酵转化过程中,茶多酚的含量有所下降,而茶褐色的含量有所增加,总的水溶性物质呈现下降趋势。而不管从口感滋味还是汤色亮度,霉菌对普洱茶发酵有着重要的影响,酵母菌次之,细菌最小。原因在于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酶的活性已经遭到钝化,而霉菌可以分泌较多的酶系,所以促进了普洱茶的快速发酵。

“微生物制茶法”诞生记

“微生物制茶法”诞生记

上次,益信君跟各位益友科普了一下《关于普洱茶发酵技术的那些事儿》,讲述了普洱茶发酵每一代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每一代发酵技术的相关定义。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食物中的“发酵”原理被逐一破解,而决定了普洱茶口感风味的“发酵”技术,也成为了一个有趣、独立的科研课题,在大益七号院以及全国相关科研部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第三代发酵技术即“微生物制茶法”诞生了。

益信君这周为大家说一说“微生物制茶法”诞生记。

温馨提示:本系列报道过于专业,看完摇身变“学霸”哦。

“微生物制茶法”诞生记

话说在1973年,勐海茶厂科研团队首次采用“渥堆法”,取得普洱茶快速发酵试验成功,使得普洱茶又一全新品类与全新市场得以开拓。

“渥堆”发酵是微生物和湿热作用综合作用的过程,也是茶叶内源酶与微生物代谢外源酶综合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晒青茶内含物质发生了复杂转化,经过一定时间,形成了普洱熟茶独特的品质。

其中,微生物是最核心的因素。大益酵池经过几十年的沉淀,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落结构,这是大益茶“勐海味”形成的关键。

为探明大益酵池微生物奥秘,掌握发酵机理,大益集团于2010年启动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普洱茶渥堆机理研究”,联合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组学中心、中国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西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专家,以及多家机械设备公司联合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现并掌握渥堆过程微生物消长规律,基本掌握微生物与代谢产物、品质、功效等四位一体的关系规律。最终掌握渥堆有益微生物的人工可培养及发酵多酚的单体分离提取检测以及环境各项指标及参数控制等系列技术。

2013年,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大益七号院)成立,开始微生物制茶法工业应用的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小试水平(测试水平为5KG),对温度、湿度、溶氧、PH等指标参数进行试验,并筛选菌方,初步确定工艺。

2015年初,研制中试水平普洱茶固态可控发酵罐。为实现普洱茶可控工艺,必须进行装备的创新研制,经过艰苦努力,研制了物料输入输出系统、搅拌系统、灭菌系统、补水系统、无菌通风系统、干燥系统、发酵环境理化因子参数实时监测系统,操作区控制方法系统等,基本实现从投料到发酵完成整个过程的人工可控。并于2015年9月,中试线安装完成并投入试验与参数验证与修正。

2016年,在中试水平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试验线,在勐海茶厂安装调试完毕(即七号车间),并于2017年初进行试验性生产。目前,试验性生产运行正常。

微生物制茶法将传统渥堆发酵由开放式转为人工可控式;由自然接种转为人工接种;由发酵环境开放式转为可控式。并传承了传统渥堆高温、需氧、多轮次发酵的工艺本质,接种“大益酵池”40余年沉淀形成稳定、特有的菌群。至此,经过六年多努力,第三代发酵技术即微生物制茶法由最初的设想逐步变成了现实,这将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

看完这两篇《科技时代中的普洱茶事》科普文,弄明白了微生物制茶法的定义和产生背景后,是不是和益信君一样感慨科技力量的伟大呢?

好啦,关于《科技时代中的普洱茶事》的报道就此结束咯。当然,大益对普洱茶的科技探索不会止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您杯中的大益茶就因为科技力量的加持,而愈发的经久弥香。

纯化微生物种应用于普洱茶生产 普洱茶更香

纯化微生物种应用于普洱茶生产普洱茶更香

加点有益菌普洱茶更香

——核心提示——

为解决普洱茶由于加工工艺特殊性所带来的质量不稳定等难题,我省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将纯化微生物种应用于普洱茶生产,以提升普洱茶质量的科学方法。

满杯红汤,缕缕茶香。特殊的原料、环境、加工工艺(“微生物固态发酵”)和贮藏条件,赋予了云南普洱茶品质和功能的独特性。近年来,随着普洱茶为越来越多的人熟识喜爱,普洱茶品质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纯天然、高品质、保健、安全、无污染成为众多爱茶品茶人对普洱茶的要求。在茶叶问题频出的今天,普洱茶茶叶来源安全吗?加工工艺可控吗?品质有保障吗?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云南优质普洱茶的开发研究,提升普洱茶的品质、打造普洱茶品牌呢?在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下,昆明云普茶厂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开展了“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项目的研究工作,筛选出有益微生物菌种应用于普洱茶生产,使之工艺质量实现可控。

寻找优势微生物

——开发助酵发酵剂——

优质普洱茶的产生,离不开优质的茶叶和可控的发酵方式。从2005年开始,周红杰便带领项目组从茶叶选择开始进行了科研。项目组对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和德宏等地区的茶树品种进行原料筛选研究。结果表明:适制生普洱(青饼)的有普洱宽红大叶茶、临沧邦东大叶茶,适制熟普洱(发酵普洱茶)的有潞西中山大叶茶、勐海勐宋茶,既适制生普洱(青饼)又适制熟普洱(发酵普洱茶)的有勐海大叶茶。适合加工生产普洱茶的鲜叶品种有:勐海大叶茶、易武绿芽茶、元江糯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选9号、双江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

同时,项目组还建立了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析方法体系,制定了相关实验规程。在研究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时,项目组分析了56个不同批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10余次大生产茶样中的微生物,分离纯化并分析研究证实:普洱茶大生产中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主要优势微生物有黑曲霉、酵母菌类、米曲霉、根霉、木霉等。项目组发现,在普洱茶加工初期,黑曲霉最多,约占微生物80%左右,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水解酶,在渥堆中期,表现为增加趋势;同时,酵母菌作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是形成普洱茶甘、滑、甜、醇品质风格的关键因子之一。在研究了普洱茶加工中微生物主要成分变化规律,获得优质普洱茶加工参数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功开发出了四种普洱茶发酵剂,制定了普洱茶发酵剂标准和规范的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

探明转化规律——稳定普洱茶质量——

在分析了600多份样品的化学成分含量后,项目组明确了普洱茶特征性成分及其在优质普洱茶中的含量水平。在研究中,项目组发现,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生物热化学作用形成大量新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构成了普洱茶特有的香气风味特征。并发生了以茶多酚为主体的一系列复杂剧烈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普洱茶所特有的风味品质特征,这说明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是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以此明确了茶多酚、儿茶素类、黄酮类、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可溶性总糖、水溶性多糖、水溶性寡糖、氨基酸、茶氨酸、咖啡碱、槲皮素、芦丁、没食子酸、水浸出物、水溶性果胶、灰分及水分等在普洱茶生产过程中的生物转化规律。

在探明普洱茶化学成分转化规律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发现,在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品质形成的影响因子——堆温对普洱茶风味及品质的影响十分重要。结果表明,堆温保持在45℃~65℃时,加工出的普洱茶具有较好的风味特征。当堆温低于30℃时,加工出的普洱茶出现发酵不足,汤色黄橙或橙红,苦涩味较重,叶底泛青;堆温高于70℃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出现“烧心”,叶底碳化,失去产品风味。由此得到了普洱茶传统生产和新技术生产的工艺路线及技术指标,制定了企业的普洱茶质量标准,利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参数结合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人工调控发酵环境、调控有益微生物、抑制杂菌,进行普洱茶生产。

工艺大幅改进——助推企业增效——

“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新技术的诞生,带来了普洱茶生产的新革命。据专家介绍,该技术可缩短普洱茶品质形成时间,提高制茶率。传统工艺加工普洱茶发酵时间为60天或更长,翻堆次数6-7次,工作量大、碎茶率高。新技术发酵时间30-45天,翻堆次数3-5次,团块较少易翻堆、工作量减少,制茶率达92%左右,较传统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品质提高。其推广应用,不仅可解决普洱茶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不规范、可控性差的问题,还可提高普洱茶品质,对应用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品牌的树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产学研合作项目,该项目在昆明云普茶厂实施后,直接增加该厂净利润26万元,实现税利32万元,同时节约生产成本20.74万元。

几年来,“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技术成果先后在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理南涧黑龙潭茶厂、云南万红扬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增加了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到项目验收时,累计新增产值4428万元,直接新增利税1434.91万元,节约生产成本282.27万元;项目成果自2007年推广应用以来,到2010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产值11319.35万元,直接新增利税1758.58万元。

普洱茶研究: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普洱茶研究: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方祥1,陈栋2,李晶晶1,赵超艺2,李斌1,黄国资2,陈忠正1

(1.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东英德513042)

摘要:本研究在8个不同贮藏时期的普洱茶中鉴定出黑曲霉、产黄青霉、根霉、木霉、灰绿曲霉、酵母、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

关键词:普洱茶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673-9078(2008)02-0105-05

1实验材料

供试材料均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提供,具体样品及来源见表1。

表1不同贮藏期普洱茶样品及来源

Tab.1ResourcesofPu-erhteawithdifferentstoretime

样品来源

>30年生茶中茶牌黄印圆茶

>30年熟茶文革方砖

23年广东生茶广东烘青绿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15年广东生茶广东烘青绿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9年云南熟茶吉幸牌云南普洱茶砖,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制

9年广东熟茶广东普洱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2年云南熟茶云南七子茶饼,中国云南昆明云普茶厂制

2年广东熟茶广东陈香凤凰单枞茶饼,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2实验方法略

3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对8个贮藏期为10~30年的普洱茶样品进行系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共发现、鉴定6种真菌、1种放线菌、4种细菌等。

3.1普洱茶的真核微生物

3.1.1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黑曲霉是普洱茶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约占微生物总量的80%。黑曲霉可产生多种酶类,如果胶酶、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柚苷酶、单宁酶、葡萄糖氧化酶、糖苷酶等。其单宁酶可分解茶叶中的单宁,解除其对于后续微生物的抑制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酶类对于分解茶叶中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增加普洱茶溶出物、对普洱茶甘醇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3.1.2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aucus)

3.1.3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

在普洱茶的真菌中,产黄青霉的数量仅次于黑曲霉。产黄青霉可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并可代谢产生青霉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普洱茶中的杂菌、腐败菌等,对普洱茶形成醇和品质有积极影响。

3.1.4根霉属(Rhizopusspp.)

根霉属的淀粉酶、果胶酶活力较高,能产生芳香酯类物质,也能转化甾醇族化合物。在普洱茶中生成一定数量的根霉,有利于甜香品质的形成和茶叶的软化。

3.1.5木霉属(Trichodermaspp.)

3.1.6酵母

酵母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有利于普洱茶形成甜醇、爽滑的品质风格。

3.2普洱茶的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是普洱茶中数量较少的原核微生物之一,仅占微生物总量的0.04%~0.06%,其代表属有链霉菌

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链孢囊菌属

(Streptosporagium)等。

普洱茶中细菌

数量众多,常见的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p.)、短杆菌(Brevibacteriumspp.)、球菌

(Staphylococcusspp.)、乳酸菌(lactobacillusspp.)等。

4讨论

不同贮藏期普洱茶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是一个多种微生物类群并存的体系。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包括霉菌(黑曲霉、灰绿曲霉、根霉、酵母、木霉、产黄青霉等)、酵母、细菌(芽孢杆菌、球菌、无芽孢短杆菌、乳酸菌)、放线菌。以上微生物类群均为自然环境常见微生物,未发现致病菌和特殊微生物类群。该结果与刘勤晋[6]、何国藩[7]、温琼英[8]及周红杰[9]]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同。本研究认为黑曲霉为不同贮藏期普洱茶中第一优势类群,该结果与刘勤晋[6]、何国藩[7]、温琼英[8]、周红杰[9]]的结论一致;本研究中多次检出放线菌,该结果也与何国藩[7]对广东普洱茶微生物的分析结果相符。

酽普评语

本科研的重大缺陷:

1,取样原则不详,没有遵从随机原则,样本从方法学上不能代表整体,科研结果只能证明个别样本,对普洱茶没有代表性。

2,样本中只有个别是云南普洱茶(从名称上看),大多不是普洱茶,包括错误的工艺烘青和假冒的原料(广东普洱茶),这些都不是普洱茶,因此不能代表普洱茶,这是张冠李戴。

3,微生物的数量不详,没有定量,特别是放线菌和细菌,对健康的威胁与微生物量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所谓机会(条件)致病菌会活跃起来,因此需要定量研究,在一定量之内可以认定为安全。

5,日后建议普洱茶采集的微生物应当对动物模型进行安全性研究。

6,在取样上特别要注意原料、工艺和仓储,对所取的样品必须进行标准描述,同时刊登标准照片参考。建立研究普洱茶的标准样品库。

7,从实际出发,从仓储良好和不良的不同群落中科学的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随着普洱茶的普及和陈年普洱茶价值的彰显及追捧,对普洱茶不同年份茶品的微生物安全性评估是重大的人民食品健康安全问题。研究的假设应该是所取得的研究样本应当代表人们日常饮用的普洱茶,不应当仅仅从保存在茶科所的样品库里选样,必须从市场实际出发,建立仓储与微生物关系的指标,如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程度等,分为若干不同的仓储级别,从每级中随机或整取抽样,同时建立标准仓储样品对照,样本量要通过计算获得,绝对不是像本研究那样取样,否则说明不了研究假设的对象。况且研究者连什么是普洱茶都还没有搞清楚,糊里糊涂的开展研究,把假普洱茶也纳入进来,这样蹩脚的研究还是什么广东科技一个项目,发表在食品科技这样的专业杂志,实在需要有关人员反思。总之我国普洱茶研究,不仅有对普洱茶无知的缺陷,许多研究连科研方法也相当初级。

“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 落户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

“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8月28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命名第八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的红头文件。其中“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即大益七号院)。此次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的申报在全省各州、市筛选推荐申报的70个创新平台中,经过材料初审、初审答辩、实地考察调研、专家评审答辩等环节,最终脱颖而出,成为7个获得省发改委认可的创新平台中的一个,被认证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是我省唯一一家获命名的普洱茶发酵工程类省级研究中心。普洱茶是云南高原特色优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是地理标志产品。微生物发酵是普洱茶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的设立,将有效整合政府、产、学、研等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普洱茶产业由资源支撑型的传统农业向科技支撑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中,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此次“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将极大地提升公司研发的自主创新与科研资源整合能力,有利于跟踪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始终引领普洱茶发酵技术的发展方向。构建普洱茶微生物资源研究平台、发酵工程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新产品开发平台、工程化验证等研发平台,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持续不断地开发并形成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产品和装备,在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话说历代贡茶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贡茶的起源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得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大贡”。 大贡即“ 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 所述: “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 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陈寿《三国志·吴志》) 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 (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 (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② 地方的主动贡献

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

“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 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这三条资料中,前两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③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话说普洱茶的“拼配”、“一口料”和“撒面”

话说普洱茶的“拼配”、“一口料”和“撒面”

常有小伙伴问:什么是拼配茶?什么是一口料?是不是拼配茶就不如一口料呢?拼配和撒面是不是一回事呢?

其时,茶叶拼配也是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是指将两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的方法。

茶叶的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 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有经验的拼配师傅拼出来的茶,口感更稳定,层次感更丰富,能带给人们更加美妙的品尝享受。

我们熟悉的普洱茶一般都是拼配的,很少有一口料。特别是大厂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纯料是很少的。很难做出大规模的产品。但是拼配茶,不代表不是好茶。比如,勐海的茶,有些地方回甘很好,有些地方苦底不错,还有的地方香气很足、有些地方,外形漂亮。所以,拼配师会将它们各取所长,根据不同的比例,拼配起来,这样就容易出好茶。

再来说说“撒面”,“撒面”和“拼配”完全不是一回事。撒面就是为了使茶饼、茶砖、沱等的卖相更漂亮而在表面上撒上一层等级较高的茶叶原料,使之外观条索显得漂亮,而内中却使用低等级的茶叶为原料,虽然经过撒面的普洱茶饼并不代表内里肯定用了品质低劣的原料,但此种做法却有失光明磊落,可以做为小伙伴们选购普洱茶时的一个衡量标准。

学到了上面这些小知识,小伙伴们今后在选购普洱茶饼时,这么问一下店家,想必不至于太让人家把你当外行了吧。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话说普洱茶与微生物》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与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