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具资讯】
中国饮茶的历史很长,与文明史同步,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大致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开元以后茶道大兴,饮茶成为时尚,从皇帝到平民,饮茶之风弥漫朝野。茶圣陆羽始著《茶经》一书,成为中国千年茶文化的圣经。
中国饮茶的历史很长,与文明史同步,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大致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开元以后茶道大兴,饮茶成为时尚,从皇帝到平民,饮茶之风弥漫朝野。茶圣陆羽始著《茶经》一书,成为中国千年茶文化的圣经。
《茶经》中关于饮茶24器的记载少有图文呈现,此《卖茶翁茶器图》乃木村孔阳氏模写卖茶翁(高游外)茶具计33件,都彩绘木刻,甚精细。亦犹可远窥唐宋古器形制之大略。
原本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因受国内茶友喜爱,器曰书坊依照原样,用现代宣纸彩印技术加以复制,又以传统工艺册页装订,实现了对此佳作的完美呈现。
相传卖茶翁在57岁时,实践以茶修行之道,自带茶具到相国寺一带卖茶,建通仙亭,在这里挂茶旗,设茶炉,摆铜钱筒,在茶亭前的竹筒上写着:“百两不嫌多,半文不嫌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此后,卖茶翁名声大震,门前宾客盈门,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种用具。茶翁却在临终之前,将他所有茶器一把火烧光,使之化为灰烬。他的行为与人生哲学激发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对当时的茶人、画家、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炉龛:放置炉子的小阁子。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急烧:又称急须,煮茶、暖酒器名。
铜炉:為生火煮茶之用,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子母锺:成套的茶杯。
瓢扚:大多由葫芦制成。用来尧水。
注子:古代汉族酒器。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宋元时期。起到保温作用。
钱筒:存放古时钱币,多由竹制成。
乌楦:用途不明,从器物文字上似乎可以判断是收纳废物的器皿。
茶罐:存放茶叶的罐子,锡制成。因锡稳定密封度好,故多用其存放茶叶。
吹管:起炉火时用的吹火管子。街边卖茶必要茶道具。
尘褥:铺或盖用的毯子。
滓盂:又称水盂,盛放废水茶渣的器皿。
檐子:类似于扁担的作用。挑货担子。
钱筒:大小竹筒用来存放钱币。
灰炉:烧水炉的一种。下面没有通风口,现今日本茶道具中发展为火钵或瓶挂。
瓶床:现在统称为瓶座,稳定壶和瓶的放置。
水注:注水壶。
瓦炉:顾名思义,用瓦烧制为生火煮茶之用。
炭篮:盛放烧水炭的容器,外面多由竹篾制成,里层包裹黑色油纸。
小炉:生火炉。
提篮:存放杂物的篮子。
担子:用来挑道具的。
炉围:罩在炉子外的竹篓,起到隔断保护的作用。
注子:古代酒壶。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
炭挝:用来砸炭的铁锤。
焙钩:又名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功效,可以避免把茶叶黄。茶放在茶焙里,要求小火烘制。
建水:盛放废茶水的器皿。
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现在通常称为茶棚。
茶旗:类似今天店铺门口的广告牌,招揽客人用。
茶壶:存放茶叶的罐子。日本称为茶入或者茶心壶。
精选阅读
丝绸之路对唐宋时期茶器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
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是指自西汉张骞始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古罗马帝国),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居住或往来于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但使得大量中国器物进入西域波斯一带,更使得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器物大量传入中国。由于国人的高度民族自信和开阔的文化胸怀,能够汲取异民族的文化精髓为己所用,因而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从造型、图案、装饰上带有明显异域风貌的陶瓷器具。长期以来,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碗、瓶、高足杯等器形,都因为有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吸收,造型和装饰变得更加优美。有些典型西域器形和纹饰,如宝相花纹、兽鸟纹等也逐步被吸收。还有一些本应用于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此时也被大量地模仿应用于陶瓷制作中。
这种多民族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合,使得本土陶瓷器在不断地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将富于变化的优美形态变成适合中国人审美观赏的新形制。
唐朝时期茶具的发展
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出现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当然,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秘色瓷”。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当然,这只是陆羽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当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点都德茶具怎么用
点都德茶具怎么用?在使用茶具时,茶杯是饮用所需的,而茶漏是防止茶叶掉落到茶壶外面的,而盖碗是泡茶用的。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的种类多,他们的功效都是不同的。
传统茶具,你都认识吗?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唐朝时茶事所用的24种器具,通过了解这些器具,我们得窥唐人饮茶之器具形制与功能,并可一猜唐人品饮之法。下面一起来看下唐代的二十四茶器,考考你认识多少种。
茶道二十四器
风炉
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筥(jǔ)
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炭挝(tànzhuā)
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火策
亦称为火筷。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鍑(f)
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交床
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纸囊
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
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罗合、则
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则,量茶之多少。
夹
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小青竹所制茶夹烤茶时将小青竹的水分与香气同时烤出,借竹香可增进茶滋味。
水方
用以贮生水,容量约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漉水囊
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瓢
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竹荚
一种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一尺长,两端用银片包起,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揭(cuguǐ)
唐代煮茶采用加盐去苦增甜,鹾簋(cuguǐ)是装盐用的小罐子,一般为圆形,也有像盒子、瓶子或坛子的。与揭搭配使用,揭即用竹子制成的取盐花用的小勺。
熟盂
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沸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碗
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畚(běn)
用于收纳茶碗,碗与碗之间用特产纸隔开避免碰撞。
扎
用茱萸木夹棕榈皮捆扎成刷状,或将棕榈皮一头扎紧套入竹管中做成笔状,用以清洗品饮后的茶具,类似现在的养壶笔。
涤方
清洗用的盆子,可用于盛装废水。由木板拼合而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装八升水。
渣方
用来倾倒废弃物,汇聚各种沉渣。
巾
通俗的讲即抹布,现在称茶巾,以粗绸布制成,二尺长,通常做两块轮换使用,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
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都篮
因能装下全部器具而得名。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古人饮茶,大多都会用上这茶道二十四器。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要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人看来,则是完成一种仪式,是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通过《琅琊榜》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具
《琅琊榜》热播,把老百姓喜欢的与帝斗,其乐无穷的情怀再次放大,高颜值男人撕逼让江山易主,最重要的是,终于可以摆脱芒果台脑残剧的戕害。所谓山影出品必属精品,那些看着SB精品成长的汉子,终于可以找到些许安慰。《琅琊榜》剧情、服饰和镜头调度,皆是精心打磨,让人看得十分过瘾。不过,生活层面嘛,还是缺了太多心眼。本来是一部难得普及茶生活的片子,因为少了一个品茶顾问,让我们找到了许多参与感。
让我们跟随苏苏(梅长苏)喝茶的镜头来盘点一下,评点一二。综合起来,苏苏所用茶具大致分两类,即铁壶陶瓷茶具。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影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不仅仅体现在扣人心弦的剧情,更通过良心的选景乃至尽量还于历史的道具来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人的饮茶文化。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五胡乱华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我们现在所谓的“客家人”大部分是那一时期避难南下的正统“汉族”,那一时期南下的汉人带来不仅仅是文明更体现。当然回到主题,南朝建立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大部分是寒门建立的,这一时期,无论风流雅士还是贵族阶层饮茶是必不可少的。
影视作品《琅琊榜》很好的体现这一时期的饮茶文化,主人公梅长苏酷爱喝茶,很多剧情当中都透漏喝茶的境界以及写实的现象。
看过琅琊榜的小伙伴应该都认得这只壶,在营救卫峥的那场戏它的戏份也是相当大的,重要程度不下于言候,甚至是言候都要听命于它。古朴粗犷中带有一丝细腻最适合言候这样经过岁月沉淀的人了。
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言阙拨着炉子里的火,又掀开顿在火上的茶壶盖儿看里面的水,似听非听的样子”“言阙重新盖上了茶壶盖儿,视线终于开始有些不稳。”而剧中我们也发现镜头给了茶壶好几次特写,而言候也正是通过茶壶里水的情况来把控于夏江谈话的节奏,最终误导夏江犯错,成功救出卫峥。正所谓大功臣是也,在此给壶壶点个大大的赞!
【霰形】霰形壶的特色是在壶壁上镶有一颗颗如黑珍珠般饱满的霰珠。霰珠壶的珍贵之处在于工艺的技巧和耐心。金工师要仔细计算霰珠大小、密度及需要的距离,划上经纬线定位每一霰珠的位置,用一尖凸形工具由内顶住,外用凹形工具敲击成一颗霰珠。
【银壶】银壶作为一种饮茶器具,区别于紫砂、铁壶等其他器具,具有消毒杀菌、软化水质、高贵典雅等诸多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在带来健康细腻口感的同时彰显主人高贵的气质,因而,既是养生佳选又是珍藏好品。
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煮。”即两晋南北朝以后,茶是“采叶煮粥”而食的。而皮日休则说:唐以前,“茗饮”,“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即与煮蔬菜食汤没有什么区别。上述饮茶方式,既可用以解渴,也可用来充饥,其用具可有专用茶具,也可用食具代之。到西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有“止为荼荮剧,吹嘘对鼎铄。”等诗句。同时期的杜育《荈赋》则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句中的匏又称瓠,系古代使用的葫芦状的壶,原为酒具。而《茶经》又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茶经》还引述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290-306年)蒙难,自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
铁壶
在第35集中,言侯将“悬镜司”老夏骗到道观,夏的徒弟随行,也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表面看起来闲适,实则剑拔弩张。这次喝茶,却在炭炉上放个铁壶烧水(以往剧中少见烧水场景,都是直接从茶壶中分茶),言侯泡茶,先打开壶盖,注入铁壶中的开水,摇晃茶壶,分茶,品茶。这里泡茶、喝茶用具也都是现代青瓷。当时有三个人,却只准备了两个杯子,难道说,夏江的徒弟没有喝一杯茶的资格。
本集中,那个铁壶造型也太穿越了,虽然日本铁壶是从中国的铁釜演变而来,但现在流行的器型是日本人在400年前改良而成的,加了壶嘴和把手,约200年前,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等牛逼堂号才出现的,传到现在,也是有断代的,并不一直生产。从拍卖数据来看,日本老铁壶在国内身价暴涨这事儿,也不过五六年时间。国产的铁壶,时间也不长,淘宝上也有几十块就能买到的铁壶,可以去搜下,难保就找到剧组同款了。
泡茶正确姿势
剧中小飞流泡茶的场景,虽然小飞流武功奇高,泡茶态度端正,却还是洒了一盘水,可见泡茶也是门技术活哟。这是琅琊榜彩蛋之《琅琊阁的日常》,飞流为蔺晨泡茶,蔺晨会心一笑,将一只茶杯递向身后的屏风里的人。多么希望这是结局,酥兄没死,回到琅琊阁安然养病。
虽然不在正剧中,但却寄托着万千人儿对酥兄的爱呀,所以,第五名当之无愧。
1、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2、温杯:用烫壶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3、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正确的泡茶方法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4、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5、刮沫:刮去茶叶表层的一层泡沫,之后盖上壶盖静置稍许。
6、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这样不会起泡沫,也不会溅出。
7、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8、品饮:正确的泡茶方法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少许茶汤入口,含汤在舌尖回旋细品,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茶文化知识,常见的茶具都包含哪些组件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说茶具是泡好一壶茶的前提,一点都不为过,喝茶不仅仅是喝,茶,更重要的是喝茶的这个过程,是身,心,茶和谐的过程,而茶具就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那我们常见的茶具有哪些呢?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茶具呢?
茶文化知识:茶道具组
茶则、茶夹、茶漏、茶簪、茶拨常常一起装在一个筒里,方便使用,称为茶道具组。
茶则(匙):从茶罐中舀取茶叶用的器具。茶夹:洗小杯时夹取杯子,或泡加料茶时夹取各种配料用。茶漏:投茶时置于壶口,使茶叶方便入壶。茶簪(茶针、茶通):通壶嘴用。茶拨:把茶叶从茶荷中拨到茶壶或盖碗中。
茶簪和茶拨可以合二为一:一头尖的做茶簪用,另一头做成宽扁形就可做茶拨用。
有时我们信手截取两段青竹枝,很容易就代替了茶夹和茶拨。
杯夹:用它可便于将小杯子放入茶托,避免手碰到杯口。
茶巾:常用吸水性好的棉质毛巾做成,用来拭抹茶具,吸干壶杯身上的水,建议用深色材质,以避免茶渍污染后有碍观瞻。
当然除了以上的,还有如下一些更为重要的。现在为大家进行茶具介绍:
茶文化知识:闻香杯
茶味,不仅是属于嘴巴的,更是属于鼻子的,茶香,纯正,必为好茶,喝茶之气那不妨问我呢茶香,才不枉这一壶好茶
细高身,陶瓷质。建议喝饮茶杯配套使用,常用于乌龙茶汤的闻香。
茶文化知识:品饮杯
品饮杯,茶杯也,是用来品饮茶汤,也不仅仅是来喝的,常用的品饮杯有三种,一种是白瓷杯,一种是紫砂杯,还有一种是玻璃杯,便于观赏汤色。
不同材质、款式、大小的杯子都会对茶汤的滋味产生不同的影响。
建议:功夫茶,讲究一口三杯,茶杯可选择乒乓球大小,绿茶等清淡茶的杯子可以适当大一点,会使人比较有满足感;品饮普洱茶的杯子不但要适当大一点,杯壁还要厚实古朴一点,可以衬托普洱的凝重和粗犷。茶杯的内壁最好是素瓷,能比较好地衬托欣赏茶汤的色泽。
茶盅
可使用陶瓷或玻璃质,泡好的茶先出汤注入此杯,既可以避免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产生苦涩味,又可以使茶汤浓淡均匀,故又称公道杯。公道杯在泡绿茶时,还可以作为泡茶前晾汤用。
但多经一道公道杯,茶汤的温度和滋味多少会有改变,所以看个人喜好选择。
茶杯托
垫放小茶杯的托,有各种材质。日常生活中许多信手拈来的东西都可以做茶杯托
茶盘
盛放茶杯等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材质各异,形状各异,随意选,
水盂
倾倒废水或茶渣等用,也可以在泡工夫茶时作为承接壶、盖碗的容器,还可以用来作为茶席花器。可以用厨房的碗,盘,不漏水的花盆,都是可以的。
茶荷
素色浅碟,可以剖开一节竹子,甚至截取一段大王椰的叶柄基部,简单打磨一下,自制茶荷。茶荷的功能与茶则、茶漏类似,为暂时盛放从茶罐里取出的干茶,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
随手泡
常用的煮水用具,可随时加热开水,以保证茶汤滋味。随手泡是现代泡茶时最常用而方便的烧水茶具,绝大多数工夫茶要求用沸水冲泡,而饮水机或大型电茶炉里的“开水”一般只有80度左右,所以冲泡工夫茶一般都用随手泡来烧开水。
茶刀
又名普洱刀。用来撬取紧压茶的茶叶,是冲泡紧压茶时的专用器具,在普洱茶中最常用到。
滤网架
用来放置过滤网的器具,有瓷、不锈钢铁等质地。滤网架的款式品种繁多,有动物形状、人手形状等,比较有装饰效果。铁质的滤网架容易生锈,最好选择瓷、不锈钢质地的滤网架。
茶具二十四器,你都知道吗?
茶具,古代又称茗器,同其他饮、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唐代茶神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28种茶具的名称。
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炙茶、碾茶、煮茶、饮茶、贮荼等,对茶的品鉴有育化、有改善、带有精神属性的茶具,全部定义为茶器。
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主要都指饮茶用具。
二十四器:《茶经》中,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
笤(jǔ):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
炭挝(tàn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水方:用以贮生水。
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竹莢: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碗:是品茗的工具。
畚:用以贮碗。
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巾: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喝茶的人大多都知道,基本茶席的元素构成,主要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匀杯、茶杯、茶仓、滓方、茶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插花器等器皿。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唐宋时期的茶具都长啥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