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班章普洱茶】
为何较粗老原料制成的普洱茶都比较甘甜?
茶叶的甘甜风味,是由茶叶里的“甜味物质”的多少决定的。茶叶的甜味物质,是茶叶里具有甜味感的物质的总称。对茶的苦味和涩味有掩盖和协调作用。
茶叶的甜味物质有三类:①以游离态存在于茶叶中的单糖和低聚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鼠李糖、麦芽糖、蔗糖等,是茶叶甜味物质的主体成分;②带有甜味的游离态的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羟基脯氨酸和在茶叶加工中形成的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等;③茶叶儿茶素合成的中间产物二氢查耳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香豆素的异构化合物等。
春茶和秋茶中茶叶甜味物质含量高,其滋味就甘醇少苦涩而优于夏茶。就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老叶高于嫩叶,并随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芽以下较粗老的三、四叶和老叶,甜味物质含量高于幼嫩的二、三叶,所以,用较粗老的原料甚至茶梗制成的普洱茶,甜味明显。经研究普洱茶的茶梗也具有独特的营养物质,茶梗过去常被切碎掺进紧压茶中。
为什么普洱茶会产生酸味?
普洱茶生茶的酸要多方面分析,形成的原因很多:一类是本身水土气候带来的,云南很多茶山都是如此,好比易武核心地区的茶大都带有微酸,均匀遍布口腔,生津回甘。
一类是由于陈化条件比较干燥带来的,通常7、8年以上的茶品就会出现这类带蜜香的酸,也是满口均匀的微酸。以上都是茶品品质好的表现,并不会因时间或仓储而退化。
还有一类是由于制茶过程中杀青、干燥环节温度高带来的,特别是较嫩原料容易产生这种情况,嗅觉、味觉灵敏的话在成茶后的几个月内就能发现这种酸变,口感特点是从两腮、后牙床泛出来,酸重则转为疼痛感。形成原理等同于绿、红、青茶存储不当的酸变。
再一类是存茶过于高温,或仓茶后期用高温退仓处理,表现如同制茶高温。这两类都是要避免的。
熟茶的酸则主要来自两点,一是发酵温度过高、速度过快,一类是干燥时温度提得太高,后期存贮回潮后泛酸。
精选阅读
普洱茶原料:普洱茶粗枝老叶是代表品质差?
普洱茶原料:普洱茶粗枝老叶是代表品质差?
在普洱茶的领域里,粗枝大叶并不代表品质低下。
普洱散茶的级别一般按照嫩度划分为特级及一到十级,特级最嫩,可以看到细小的芽头,带有金色的毫毛;十级最粗老,大叶带有梗。级别高的嫩青是不用来压制型茶的,一般一级到五级会做成散茶出售,六级到九级压饼,九级以下做砖茶。
从外形上看起来,高级别的散茶外形美观,从内质上来说嫩散茶的内含物也更丰富,茶叶专家给出的评语是茶汤“醇厚”,而级别靠后的散茶的评语则是“醇和”,因此级别高的散茶价格也高。但是级别越高,茶汤容易带苦味,风格上接近温婉细腻;级别低的散茶或以此压成的型茶,茶汤风格较为粗犷、明朗。而且低级别的茶中带有茶梗,茶梗里含有很多香气物质,适量的茶梗能使茶品具有更丰富的味道。
嫩度高的散茶和级别低的粗叶散茶或型茶,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走向,具体哪个更好,当然要看茶友个人的喜好。至于生茶,原理和熟茶基本一致,带有适量的梗,可以在后期陈化中转变出更丰富的香气和较理想的口感。
云南普洱茶:粗枝老叶原料究竟好吗?
云南普洱茶:粗枝老叶原料究竟好吗?
在普洱茶的领域里,粗枝大叶并不代表品质低下。
普洱散茶的级别一般按照嫩度划分为特级及一到十级,特级最嫩,可以看到细小的芽头,带有金色的毫毛;十级最粗老,大叶带有梗。级别高的嫩青是不用来压制型茶的,一般一级到五级会做成散茶出售,六级到九级压饼,九级以下做砖茶。
从外形上看起来,高级别的散茶外形美观,从内质上来说嫩散茶的内含物也更丰富,茶叶专家给出的评语是茶汤“醇厚”,而级别靠后的散茶的评语则是“醇和”,因此级别高的散茶价格也高。但是级别越高,茶汤容易带苦味,风格上接近温婉细腻;级别低的散茶或以此压成的型茶,茶汤风格较为粗犷、明朗。而且低级别的茶中带有茶梗,茶梗里含有很多香气物质,适量的茶梗能使茶品具有更丰富的味道。
嫩度高的散茶和级别低的粗叶散茶或型茶,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走向,具体哪个更好,当然要看茶友个人的喜好。至于生茶,原理和熟茶基本一致,带有适量的梗,可以在后期陈化中转变出更丰富的香气和较理想的口感。
普洱茶的“甘甜”之味
茶之“甘甜”:
甜味是一种人类本能喜欢的味感,它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现在许多研究与报道摄取过多的最常见的甜味剂—糖,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如肥胖、高血压之类。但这不代表糖或甜味剂本身不可取,相反那是从古至今,人体所必需的东西,所以我们对甜味表现出会本能的好感,只是我们摄入过多,失去了平衡而已。
我们对茶中的“甘甜”也会表现出好感。“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茶叶的品质。尤其是在江浙,是主要名优绿茶的产地与消费地。如此繁复种类的名优绿茶其共同品质总会有“鲜”与“甘”。尝过一款群体种狮峰龙井茶,除了浓郁、似带花香的香气之外,其口感鲜而甘甜,类似喝蜂蜜的感觉,不仅仅入口清凉甘甜,而且后味持久,的确难忘。
甜味物质目前研究的比较清楚。茶中的甜味物质除了糖类之外,还有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
茶中的包含了多糖与寡糖。多糖并不呈现甜味。茶中呈现甜味的糖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蔗糖,还有在加工中形成的麦芽糖。在茶树上,这些糖类物质随着叶片的生长而增加,也就是适当成熟叶片里的糖类含量比嫩叶要高;在摊放过程中,许多单糖作为呼吸基质被消耗了。但双糖、寡糖、多糖可以水解为单糖,其含量又会增加;而在后续的杀青、干燥等高温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反应,又会消耗掉一部分糖。这些糖类经过了复杂的经历,再被我们浸泡出来入口之后,才是我们可以品尝到的糖。所以成品茶中最后嫩度高的茶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海有时也会高于嫩度低的,但这个没有规律。
茶中的一些氨基酸类除了表现鲜味外,也表现甜味,包括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谷胺酸、天门冬酰胺L-甘氨酸胺等,D-苯丙氨酸还表现出强甜味。红茶及普洱茶中的茶红素也带有甘甜味。
普洱茶的甘甜与苦涩
普洱茶的甘甜与苦涩
甘甜
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普洱茶持久的回甘常常让众多茶友陶醉不已,茶中的那种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说到“甜”一定会想到“甘”,人们往往将“甘甜”紧密相连。但个人认为“甜”与“甘”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甜是一种味觉,与苦味相对应,舌头上味蕾的分布图中对甜感知的味蕾主要是舌尖。而甘并不是味觉,甘更像是一种回味,且人对甘的感知为口腔的两颊、后段以及舌根、喉头与食道。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而分泌的唾液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
普洱茶的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虽然普洱茶中的甜味物质的含量不是很高,也不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但正是这类甜味物质的存在对普洱茶的苦涩味起到了一定的掩盖和调和的作用,对茶汤滋味以及初制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春茶和秋茶中茶叶甜味物质含量高,其滋味就甘醇少苦涩而优于夏茶。就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老叶高于嫩叶,并随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一般较粗老的三、四叶和老叶,甜味物质含量高于幼嫩的二、三叶。
苦涩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普洱茶之苦,主要来源于茶叶的本身和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出现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有多酚类、脂型儿茶素、儿茶素、咖啡碱、茶皂素、花青素、儿茶素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所含的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茶汤时会溶解于水中,约有85%。云南大叶种茶叶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普洱茶的苦涩味相对较重,不过经过一些年的自然陈化,苦涩会慢慢转化为甘甜。
好的生茶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这种“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常常被称为茶的“收敛性”。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觉,又迅速消退,转成甜味;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则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会退去。对普洱茶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能力情况,而泡出适当苦味程度茶汤。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要化甘,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
好普洱茶的原料标准
好普洱茶的原料标准
判断普洱茶品质的七个指标,即“质、形、色、香、味、气、韵”。“质”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没有做好,其他事项也就无从说起。那好普洱茶的原料标准有哪些呢?
1、产区:好普洱茶的原料标准第一必须符合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最主要的传统普洱茶产区为云南的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其他如德宏、保山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茶。
2、时序:以采摘时间为依据。春茶、夏茶、秋茶(茶农们又称秋茶为谷花茶)。三种茶中,台地茶以春茶为上,秋茶次之;而老树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韵胜,秋茶以气足。不管什么茶树,夏茶最次。
3、树品: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之分;又有老树茶(或古树茶,茶农一般叫大树茶),台地茶(茶园茶)、丢荒茶(荒山茶、野放茶)之别。另外,还有一些产生变异的或稀有的树品,如紫芽茶、藤子茶等。
①市面上偶尔会出现一些非茶类、但样子非常像茶的怪品,以“物以稀为贵”高价而沽。好在这种怪品对健康虽然无益,但也无害。
②乔木茶的问题。很多茶友通常将乔木茶和台地茶作为相对立的概念,事实上,乔木应该与灌木相对应。并且,云南大叶种都是乔木茶,即使它的形态是台地的。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台地茶,但是已经是几十年的老茶园,加工制成的茶品也颇有老树茶的风格。
4、工艺:对工艺范畴的区分:
第一步就是生茶或熟茶的区别,这是很简单就能识别的。
第二步是区别是否撒面、做面,撒面就是为了美观,把条索色泽较好的放在面上,而里面是一些较次的茶。以里外一致的,不做面的为上。
第三步:是否拼配。即用不同产地、同一品质或同一产地、不同级别的茶菁进行混合加工。
拼配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地方的茶滋味好茶气不够足,用临沧茶进行拼配,就能实现口感淳和有茶气厚足的效果,这种拼配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创造,近年来一些在各种展览会获奖的茶品,尤其是熟茶,大多是经过高明的拼配而达到卓越的品质。
普洱茶的好坏直接影响普洱价值与口感,以上是好普洱茶的原料标准,只要根据这些条件所加工出来的普洱茶,就符合优质普洱茶品质的第一项,而剩下的形、色、香、味、气、韵就比较容易达到了。
老青茶蒸压制成青砖茶
老青茶主产于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薄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湖南省临湘县也生产老青茶。据《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城、山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讲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见老青茶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以后发展为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压制成者青砖茶。
品质要求:老青茶的品质要求,一级茶(洒面)条索较紧,稍带白梗,色泽乌绿。二级茶(二面)叶子成条,红梗为主,叶色乌绿微黄。三级茶(里茶)叶面卷皱,红梗,叶色乌绿带花,茶梗以当年新梢为度。
做法:用以压制青砖茶的老青茶分面茶与里茶两种,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面条是鲜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里茶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而制成。老青茶一般分成三个级别,鲜叶采割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一级茶(洒面条)以青梗为主,基部稍带红梗。二级茶(二面条)以红梗为主,顶部稍带青梗。三级茶(里茶)为当年生红梗,不带麻梗。采割时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年采割两次面茶,第一次小满至芒种采割,第二次立秋至处暑采割。第二种是一年来割隔冬茶一次和面茶一次,隔冬茶在惊蛰前后来割,面茶在夏至前后采割。第三种是一年只采割一次茶(面条或里茶),夏至前后采面条,或小暑、大暑间采里茶(有时甚至延至立秋)。茶叶知识
普洱茶原料等级划分
普洱茶原料等级划分
1、首先将普洱茶的鲜叶原料,按芽叶比例和嫩度特征划分为如下6个等级:
【特级】:一芽一叶占70%以上,一芽二叶占30%以下。
【一级】:一芽二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二级】:一芽二、三叶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40%以下。
【三级】:一芽二、三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四级】:一芽三、四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五级】:一芽三、四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2、其次是晒青茶,国标中也将晒青茶划分为6个等级,各等级特征如下:
【特级】:条索肥嫩紧结、芽毫显;色泽绿润,外形匀整,稍有嫩茎;香气清香浓郁;滋味浓醇回甘;汤色黄绿清净;叶底柔嫩显芽。
【二级】:条索肥壮紧结、显毫;色泽绿润,外形匀整,有嫩茎;香气清香尚浓;滋味浓厚;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
【四级】:条索紧结;色泽墨绿润泽,外形尚匀整,稍有梗片;香气清香;滋味醇厚;汤色绿黄;叶底肥厚。
【六级】:条索紧实;色泽深绿,外形尚匀整,有梗片;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绿黄;叶底肥壮。
【八级】:条索粗实;色泽黄绿,外形尚匀整,梗片稍多;香气平和,滋味平和,汤色绿黄稍浊,叶底粗壮。
【十级】:条索粗松;色泽黄褐,外形欠匀整,梗片较多;香气粗老,滋味粗淡;汤色黄浊,叶底粗老。
3、再者就是熟茶,国标中也将熟茶划分为6个等级,各等级特征如下:
【特级】:条索紧细;外形匀整、匀净,色泽红褐润显毫;陈香浓郁滋味浓醇甘爽;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褐柔嫩。
【一级】:条索紧结;外形匀整、匀净,色泽红褐润较显毫;陈香浓厚;滋味浓醇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较嫩。
【三级】:条索尚紧结;外形匀整、匀净带嫩梗,色泽褐润尚显毫;陈香浓纯;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尚嫩。
【五级】:条索紧实;外形匀齐、尚匀稍带梗,色泽褐尚润;陈香尚浓,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深红明亮;叶底红褐欠嫩。
【七级】:条索尚紧实;外形尚匀齐、尚匀带梗,色泽褐欠润;陈香纯正;滋味醇和回甘;汤色褐红尚浓;叶底红褐粗实。
【九级】:条索粗松;外形欠匀齐、欠匀带梗片,色泽褐稍花;陈香平和;滋味纯正回甘;汤色褐红尚浓,叶底红褐粗松。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通过适当的后期存储才能转化出更为醇厚甘甜的滋味。不同的等级原料滋味不同,内含物质也有相应的差异,但正是这种不同和差异使得普洱茶后期转化滋味更为丰富。
如茶青相对粗老的九级熟茶内纤维素含量更高,而在后期转化中纤维素被转化为单糖、茶多糖,会使得茶汤甜度更高;而单一的特级茶与九级茶相比,在相同存储条件、陈期之下其香气更为出众,但甜度相对低一些,耐泡度低。
普洱茶“好茶”的原料指标分析
普洱茶“好茶”的原料指标分析
好茶
什么样的普洱茶是好茶?有专家在2004年提出了判断普洱茶品质的七个指标,即“质、形、色、香、味、气、韵”。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普洱茶的“质”。
“质”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第一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点,普洱茶的其他品质就无从谈起。各产地由于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又各有特色,例如西双版纳、临沧双江勐库、思茅澜沧景迈等所产的茶,应该都是普洱茶中之极品,但各自的特点却很鲜明。
1.产区:优质普洱茶的原料首先必须是云南大叶种,最主要的传统普洱茶产区为云南的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其他如德宏、保山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茶。这三个大产区的茶各有特点个性,喜欢哪一种全凭个人爱好。
2.时序:以采摘时间为依据。春茶、夏茶、秋茶(茶农们又称秋茶为谷花茶)。三种茶中,台地茶以春茶为上,秋茶次之;而老树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韵胜,秋茶以气足。不管什么茶树,夏茶最次。
3.树品: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之分;又有老树茶(或古树茶,茶农一般叫大树茶),台地茶(茶园茶)、丢荒茶(荒山茶、野放茶)之别。另外,还有一些产生变异的或稀有的树品,如紫芽茶、藤子茶等。
4.工艺:对工艺范畴的区分
第一步:就是生茶或熟茶的区别,这是很简单就能识别的。
第二步:是区别是否撒面、做面,撒面就是为了美观,把条索色泽较好的放在面上,而里面是一些较次的茶。以里外一致的,不做面的为上。
第三步:是否拼配。即用不同产地、同一品质或同一产地、不同级别的茶菁进行混合加工。
拼配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地方的茶滋味好茶气不够足,用临沧茶进行拼配,就能实现口感淳和有茶气厚足的效果,这种拼配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创造,近年来一些在各种展览会获奖的茶品,尤其是熟茶,大多是经过高明的拼配而达到卓越的品质。但另一种是不良商人把质次价低的原料与部分质好价高的进行拼配,最后以好原料生产的市价出售,现在市面上好多打某某古茶山的大批量生产的茶,以这种拼配较多。
5.储存:储存本不属于“质”的范畴,但由于普洱茶传播历史特殊,便有干仓、湿仓的区别。而湿仓茶,在品质上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真性,一言以蔽之,湿仓茶在口感方面见长而缺少精气神,而且还要是好的湿仓茶,退仓处理还要做得好的。
所以综合考虑,干仓为上,湿仓可以聊备一格,不能成为普洱茶的主流走向;从未来看,可以预见,湿仓普洱茶将退出历史舞台,干仓湿仓这一组名词将会成为过去——因为,有不自然的“湿仓”,才出现本真自然的、原来本不必强调的“干仓”。
普洱茶原料等级的划分?
普洱茶原料等级的划分?
喝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的价格差异很大。决定普洱茶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原料、发酵工艺、存放时间、存放条件、级别等等。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普洱茶级别的基本划分方法,其他决定普洱价格因素的知识将在以后的博文中继续分解!
普洱茶除了原料品质差别外,由于工艺不同,所形成的品质也是完全不同的。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极品砖(饼)茶、7266七子饼、宫廷、礼茶、特级;中档次茶如:7576熟饼、7432青饼,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低等级是六到十级的散茶。普洱茶按各自不同的品质特征分为特级和一到十级:
特级 外型条索紧直较细,显毫;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厚,叶底较褐红细嫩。
一级 外型条索紧结稍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肥嫩。
三级 外形条索紧结,尚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软。
五级 外型条索坚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尚柔软。
七级 外型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八级 外行条索肥壮,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九级 外型条索粗大尚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十级 外型条索稍松,色泽褐红稍花;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平和,叶底褐红稍粗。
级别的划分是一嫩度为基础,嫩度越高的级别也越高,衡量嫩度的高低主要看三点:
一是看芽头的多少.芽头多,毫显,嫩度高。
二是看条索(叶片卷紧的程度)紧结,重实的程度,紧结,重实的嫩度好。
三是色泽光润的程度.色泽光润,润泽的嫩度好,色泽干枯的嫩度差。
普洱茶的等级高,普洱茶品质就好吗?不然,等级只代表茶菁的嫩度,和品质没有直接关系。
普洱茶古树与小树的比较
普洱茶古树与小树的比较
学过茶树栽培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抛开光照、温度、水、肥、土壤、维度、海拔等因素,茶叶内含物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的新陈代谢不同。茶树处于不同的树龄,吸收和代谢也不一样。
0-30年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30年树龄以上的树,碳的代谢明显,生产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碳的代谢越明显,甜醇度就越好。由于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所以,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陈化更好,因此有人较喜欢古树茶、大树茶。
其实,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差,采摘次数又较少,那么是三十年、五十年还是七八十年的树是比较难区分的。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的时候碳代谢明显。
结语:就品味而言,较多人喜欢有岁月甘醇之感的生茶,首先是树龄带来的甘醇,其次是岁月陈化的甘醇。对一般茶友,三十年的生态茶树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六堡茶如何冲泡?(粗老叶篇)
六堡茶如何冲泡?(粗老叶篇)
茶如何冲泡,并无必定之法则,六堡茶也一样。一般认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法,以好水把茶冲泡好,自己觉得好便好。
众所周知,黑茶不嫌粗老,而且,有一定中叶粗叶的黑茶,其品感层次更丰富。六堡茶中也有一些粗老茶叶的品类,如老茶婆和中叶茶,这类粗老原料的六堡茶冲泡,就必须注意一下如何冲泡了,原因我们不妨先从黑茶的氟超标及相关研究说起。
粗老茶叶的冲泡,有些细节你不能不知道。
氟,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体的各种组织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氟,其主要集中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其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氟对骨骼和牙齿的生长与形成以及对钙、磷的代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预防龋齿和老年骨质疏松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氟还有加速伤口愈合、促进铁的吸收等多种功效。(据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张大春、王登良、郭勤的论文《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同样,这篇论文提到:人体对氟的日需要量为1.5mg~3.5mg。氟摄入过多会引发氟中毒,继而造成食欲不振、智力低下、精神反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瘫痪等不治之症。卫生部1986年颁布的“初级卫生保健计划”规定成年人每人每天氟总摄入量不能超过4mg.
众所周知,茶树是自然界中的富集氟的植物。一般而言,茶树根部从土壤摄入氟,而富集到茶树叶子上,特别是一些老叶子中。因此,在原料粗老的边销黑茶中,由于为了降低价格,原料大多是使用等级最低的粗枝大叶,往往会出现含氟量偏高的情况。
据长期从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的白学信2000年发表在《茶叶科学》的文章《砖茶高氟的原因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含氟量差异很大,“老叶与嫩叶之间的差异达12-36倍,茎梗中的含氟量较低。新萌发的一芽二叶新梢含氟量也很低,甚至测不出。”“茶树梗叶种的氟含量是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因此,原料粗老是导致黑茶高氟的重要原因。
黑茶中的粗老叶子其含氟量会高于嫩叶。
煮饮调饮习惯直接影响氟的溶出量
《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一文认为,黑茶含氟量较高,因此适当饮用对补充人体所需的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饮茶习惯、食物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藏胞往往因饮茶过多而出现氟中毒的现象。并且,国内对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这种氟中毒的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也有不少论文提及对这种现象的调查及预防,除了减少种植、生产环节的氟污染(过去很多茶叶生产厂以煤作为热源,会一定程度地增加氟污染的可能)有些论文更针对“砖茶”的降氟措施研究、提高饮用安全等进行了研究。
藏族人民的饮茶习惯更加大了氟的浸出量。
《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一文中说到饮茶习惯对氟浸出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藏、蒙、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饮用黑茶的时候,往往采用熬煮后饮用,或在茶砖熬煮后加入奶、青稞调饮。而且边区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洗茶的习惯,同时,加奶加盐的习惯也使得氟的溶出量大大增加。不良的煮饮习惯会极大地影响着冲泡时氟的溶出及摄入。
少数民族的加奶加盐的调饮方法,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氟的析出。
中叶茶及老茶婆,是六堡茶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品种,其原料主要是六堡茶树中较为粗老的叶子,正因为不同的泡饮方式会对茶叶中的氟溶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就要必要针对粗老叶原料的中叶茶、老茶婆的冲泡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合理、科学的冲泡饮用方式,降低在喝茶过程中氟的摄入,防止氟中毒。
科学冲泡可大大减少氟浸出
在这篇《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文章中,最后提到了“提倡科学的饮茶方式”,里面就专门阐述到这个问题:茶叶中氟的浸出率受浸提时间、浸提方式、冲泡次数等因素影响。
在1991年施嘉潘等人的《降低黑茶含氟量的研究》表明,藏胞传统的熬煮饮茶法,随着时间的延长,氟的浸出率达98%,而采用冲泡法,则仅仅是56%的浸出率。
采用冲泡法,而且科学地洗茶润茶,可以大大减低氟的浸出率。
而且,据陈巧玲《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论文里面提到,“罗淑华的研究发现,茶水比与氟浸出率成反比,无论是煮熬还是冲泡,第一遍茶汤中氟的浸出量占到了氟总浸出量的50%以上。”“当茶水比减少时,水中氟呈现下降趋势,然后浸出量和浸出率均增高,第一泡的氟的浸出量占总氟的65%,且前三泡基本把氟全浸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习惯将砖茶于水中熬煮30分钟左右,这也是他们摄入过多氟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们极少舍弃第一遍茶汤。”
由此,我们便可以找到一个降低粗老茶叶氟浸出和摄入的冲泡技巧,这点对于健康、科学地品饮这类粗老茶叶原料的六堡老茶婆、中叶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粗老茶该如何冲泡?
综上说述,回归到我们的话题“粗老茶该如何冲泡?”,如何才能尽量减低氟的摄入?如何冲泡好粗老的茶,利于身体健康?
针对氟浸出的规律,本人总结出两点粗老茶的冲泡技巧,与大家探讨研究。
第一,粗老茶必须充分洗茶润茶。而且,据“从室温到80℃,随着水温升高,氟浸出率增加”这个特点,我们还必须采用比较高温的水,进行洗茶润茶。而且,由于粗老茶的有效物质溶出也相对较慢些,我们洗茶润茶的时间相对也可以略为延长,让茶叶充分湿润、浸泡。部分有灰尘的、更为粗老的,不妨多洗一道。这样的一个步骤,可以基本把茶中的总氟减少50%以上(见罗淑华等《砖茶中氟的浸出规律研究》)。
第二,多采用冲泡,避免经常熬煮粗老茶,即使煮茶,时间也不要过长。这样也可以大大减少氟的浸出率。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量高于冲泡法1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不要把奶、盐等与粗老茶一同熬煮和饮用(陈巧玲《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表明盐、奶等组合会促进茶汤中氟的释放)。不过,这点在汉人区域内“清饮”的喝茶氛围下,基本不成问题。
洗茶润茶和合理的冲泡方法可以降低氟的浸出量。
据研究,按相关论文中砖茶含氟量一公斤含一百多至两百多毫克(砖茶的一般值)来估算,合理冲泡而不是熬煮调饮总氟只能浸出五六成,而且通过恰当的洗茶可以去掉50%以上,按合适的量每天正常喝茶,摄入的氟一般是不会超标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茶品调整,粗老和精细的茶交替兼顾,尽量避免每天持续地大量饮用粗老茶,如此科学、合理地饮用粗老茶,是可以放心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
影响普洱茶原料品质的关键因素
影响普洱茶原料品质的关键因素
没有好的原料,不可能有好的茶品,而原料的品质又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产地、时序、树种(树形)等。
产地的不同,普洱茶的风格特点和物质含量也不一样,由于受到土壤土质、植被、海拔、经纬度、气候、日照、降雨量等生态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以形成的品质就有差异。如易武茶,由于生长在澜沧江下游,热带雨林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其所形成的共性特点就是香扬、水柔、汤甜。勐库茶由于生长在勐库大雪山下,澜沧江的中游,海拔相对较高,纬度较高,日照较好,其形成高香、刚烈、刺激性强的共性特点。要评鉴一款茶,了解其生长的区域至关重要。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澜沧江中下游两岸产普洱茶的区域可对应四个方位分四种口感,即东南柔、西北刚、西南涩、东北苦。各个产区有各个产区的特点,很难在这方面分出优劣,只能根据个人口感和喜好来选择了。
采摘的季节对茶质的影响也比较大,总的来说春茶为上,秋茶次之,冬夏最差。但如果是古树茶,春茶秋茶又各有千秋,春茶香好,秋茶气足,大致上可总结为春香秋韵夏苦冬涩。
云南四季不分明,基本只分两季,雨季和旱季。雨季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底至九月初;旱季在每年的九月至第二年的四月。一般情况下,茶区的降雨量都在1900毫升以上。雨季的降雨量非常充沛,尤其是5-7月份;到了旱季降雨量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从2009年起到现在云南已经连续几年大旱了,但这几年的普洱茶价格却每年不同程度的上升。生长在雨季的茶其生长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内质较差。如果生长在旱季,其生长期较长,生长速度较慢,所以内质较好。
树形不同对内质也有影响,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之分,又有古树茶(茶农称大树茶)、老树茶和台地茶(茶园茶)之别,其成分、气味、色泽、香韵等都有区别。古树茶优于老树,老树优于台地,还有人工修剪的和自然生长的树形不同对茶的品质也有影响,自然生长的优于人工修剪的,自然生长的一般生长在多树木的杂生地,自然养分充足,陆羽的《茶经》论“野者上,园者次”。
安化黑茶藏在粗老叶里的营养功效
黑茶,很多人对它陌生,没喝过,甚至没听说过。
干茶的颜色表示加工过程中的发酵程度。绿茶如龙井、信阳毛尖,不发酵;黄茶如铁观音,浅发酵;祁门红茶、乌龙茶发酵程度50%;普洱茶、安化黑茶发酵程度90%以上。普洱茶是生鲜发酵,安化黑茶是青炒后发酵。深度发酵的茶,是粗老茶叶,相当于粗粮;而绿茶是细嫩茶叶,相当于细粮,所以说黑茶更保健。
比普洱茶更悠久的安化黑茶
普洱茶尽人皆知,它的知名并非是它的茶品最高,而是源于5年前的一次商业策划--马帮进京。120匹骡马、43名赶马人组成云南马帮,重走300多年前的茶马古道,远涉4000多公里,将“普洱贡茶”送到北京。马帮进京虽有商业目的,并导致后来全国性的普洱茶炒作,但让发酵茶的保健作用被全国所熟悉。
黑茶属后发酵茶,原料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名。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而且为中国所特有。按产地,黑茶又分为湖南安化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也叫普洱茶)、湖北黑茶。黑茶最早产于湖南安化,因此,安化可称得上是“黑茶”的起源地了。安化黑茶自古即是名茶,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去肥腻解荤腥的安化黑茶
很多人不知黑茶,主要因黑茶一直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饮用(它又称边销茶)。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这些少数民族兄弟可是把黑茶当做日常必需,还赞之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为什么少数民族独爱黑茶?弄清这个问题得从饮食入手。原来,边疆人民食物以牛羊肉为主,肉吃多了油腻,边疆又不像内地那样有充足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以用来解油腻。怎么办?那就饮黑茶。因为黑茶有“去肥腻”、“解荤腥”之效,正因此,黑茶成为边疆地区的生命之茶。国内资深茶人肖鸿笑评黑茶是“能保证酒肉穿肠过”的茶品。用黑茶去肥腻,这本是一个民间饮食习惯,日本学者后来专门进行研究,确实找到了科学依据。
藏在粗老叶里的营养功效
黑茶有解肥腻、助消化之效,是因为它的原料用的是粗老叶,湖南安化民谚说黑茶:“叶子包得盐,梗子撑得船。”叶子大得可以包盐,茶梗粗得可以撑船,这是夸张。不过,粗老叶做的黑茶比那些嫩叶做的所谓“高档茶”确有独特的优势。它的营养功效,全在这个“粗”字里了。
首先,粗老叶富含木质纤维,这种木质纤维可以增加肠胃蠕动、修复肠道功能;其次,粗老叶中富含茶多糖,其含量是嫩叶的5~10倍,茶多糖可以降血压,对胰岛细胞的活性起到保护作用;第三,粗老叶含有非常丰富的茶色素,其最大的功效在于阻止血浆脂质的形成,延缓心脑血管血栓的形成。
黑茶有这么多好处,还与制作工艺有关。黑茶是后发酵茶,其发酵程度高于其他茶类。通过热发酵的渥堆,可以使茶叶中的大量咖啡碱丢失,所以黑茶安神,不伤胃。更为神奇的是,在发酵池产生的有益菌种,冠突散囊菌,被国家列为二级机密。冠突散囊菌含有450多种有益成分,最突出的功效是抗癌、抗辐射、抗衰老、促进消化、防止肠道对脂肪的吸收。
普洱茶原料价值评估“您的普洱茶买贵了吗?”
普洱茶原料价值评估“您的普洱茶买贵了吗?”
“您的普洱茶买贵了吗?”要回答一饼普洱茶该值多少钱,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件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方面。不同的商品的价值组成会有所差异,就普洱茶来说,应该包括:原料价值,工艺价值,品牌价值,其他附加价值等等。这方面可能会有误解,比如说央视每年都会大谈普洱茶价格如何泡沫,但思路始终停留在农产品的阶段,没有现代商业的概念。或许我们并没有仔细分析这里面的问题。几万一瓶的拉菲一顿饭喝光他不觉得贵,几千一饼的老班章能喝一个月就觉得很贵,明明正在自发形成一个细分市场,反而觉得有问题。实际上拉菲就真的值那么多钱吗?五大堡有工艺,普洱茶没工艺吗?上千年的古树价值如何评估?这都需要我们从商业的角度重新考量。被外国人洗脑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觉悟,还要给老百姓洗脑。要能给外国人洗脑才是真本事,那才叫文化输出!究竟怎么来看一饼普洱茶的价值?其实这个东西说来玄妙,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市场会自然给出一个价格。当然完全自由市场的状态也不存在,因为利益集团会利用手中的工具来影响市场,所以主管者或者媒体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大家,而不要只盯着某个产品的价格。在普洱茶领域来说,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少数几个名山,但是大家过度的炒作,对于整个普洱茶领域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对山头的盲目追求甚至已经到了漠视品质的地步!这也给造假者提供了很大空间。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希望更多的茶山为大家所了解,一方面让大家对普洱茶的品鉴有更全面的理解,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地方有机会来提高工艺,来展示自己,形成品牌,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前面提到的几种价值当中,工艺价值很重要,实际上现在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毕竟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这里先不做分析;品牌价值和其他附加价值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商业运作的内容,这里也先不谈。只谈对普洱茶原料价值的评估。评估原料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品种,一个是山场环境,一个是树龄。品种和环境构成了产区的特色,树龄则决定茶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依照这三个因素,我们对原料价值评估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茶的价格不一定反应茶的价值,这从刚开始接触普洱茶我们就应该知道。不过,我想随着大家品鉴能力的提高,随着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出现,市场的价格会逐渐趋向于普洱茶自身的价值。是否如此,我们拭目以待。1.茶王、母树级茶品:普洱茶真正的贵族普洱茶的第一梯队其实还不是现在的名山,而是各个品种的母树,和小片区的茶王级茶品。如果对普洱茶了解深入,普洱茶的种质资源远比名山更加珍贵。举个例子来说,大红袍的六棵母树是无价的,福鼎白茶的绿雪芽也是无价的,这些茶都是供起来不能喝的。但是云南至少有上百个品种的母树现在还是可以采,可以喝的。我们把这种小片区的母树级,或者某茶区茶王级的茶品列为普洱茶中真正的贵族。一般来说每个品种的数量多则十几棵,少则一两棵,产量都不大,以目前市场价来说,其中口感好的品种每斤过万是完全可能的,相对于那些上万的岩茶和红茶来说,更有底蕴支撑。但实际上目前市场价格还达不到,希望不要太快达到。顺便说一句,虽然我不希望有人炒这个,但如果发生了也没什么,只要市场够成熟,价格高反而利于保护和提高工艺。关键是买家要具备基本的品鉴能力!当然这些茶产量很少,没有什么流通量,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带动片区的品牌效应。2.A山A树:A山:山场生态环境较好,山韵和茶气有特色。A树:树龄在300年以上甚至更老,品种有特色。目前一些一线的名山的高端品种可以进入第二梯队,班章(老)和景迈正山可以进入,昔归的古树也可以归入,而冰岛茶要以最好的种质和工艺才有可能进入。易武茶中除了个别树龄老的小片区可以进入之外,大部分要排除在外。除了个别产区,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和新八大茶山的大部分地区要进入则非常困难。除了这些热门产区外,其他山头的古树进入是必然的趋势。从地理分布上看,无量山中部(东坡及西坡)、哀牢山西坡向南至镇沅中南部的北部茶区后市潜力极大;西起澜沧江西岸大朝山脉,函无量山南部西坡,经威远江水系东至阿墨江水系一线的中部茶区则会最快产生新的名山;临沧双江境内新的热点会出现,冰岛应该不再是神话;云县境内高纬度的大丙山、大宗山系也会有黑马出现;永德大雪山一系潜质很大,不过因为工艺和地域的关系,价值提升时间上会有所滞后。随着工艺上的摸索,也会有口感茶气俱佳的野生及本山茶品种渐为世人所知。这里面价格会受产量的影响,比如景迈茶可能会由于产量相对较高而拉低价格,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品牌化运营,这种影响会变小。目前终端的市场情况是,你能以三千元左右的价格喝到真的这种品质的茶,是很有运气的(当然也有工艺因素的影响)。3.A山B树,B山A树A山B树:一线名山中树龄相对较小(300年或更小),内涵相对较弱但特色仍很明显,或环境尚可但未能达到理想的茶树。B山A树:某些产区虽然未能产生集中的特色鲜明的古树品牌,但是其中小片区的品质相对较高,树龄相对较老,环境相对较好,山韵茶气有一定特色。A山A树的产量其实非常有限,相对来说,A山B树加B山A树的量要数十倍于A山A树,这也构成了古树市场的中端力量。实际上B山A树是性价比最高的茶,随着大众品鉴能力的提升,普遍会超过千元。生态环境十分重要4.B山B树,C山A树B山B树:没有形成一线品牌但品质相对上乘的山场中除去品质最好那一部分古树后剩下的古树,树龄一般不大,产量较大。C山A树:山场没有集中的高龄古树出现,树龄普遍在一二百年左右,但生态环境很好且有一定特色。这一档的古树产量更加丰富,每年至少以数千吨记,是古树市场的主力军。这档古树如果加工得当,完全可以产生非常好的品牌。5.C山B树,D山A树C山B树:生态环境较为一般树龄百年左右的古树。D山A树:山场环境尚可,树龄百年左右或不足百年的实生种茶树,口感有一定特色。这种古树的产量完全开发则会以万吨计。如果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农残可以很低甚至无农残,茶品质也能有所保证,也是品牌运营的一个思路。6.D山B树,E山A树D山B树:实生苗茶山中树龄在几十年或接近百年,但生态环境较为一般,口感较少具备古树特色者。E山A树:实生苗树龄在五十年以下,但生态环境较好者。7.E山B树,F山A树E山B树:实生苗茶山中生态环境一般者。F山A树:台地茶中茶园环境较好的。8.普通台地茶普通台地茶会逐渐成为低端日用品,快销品或茶叶衍生产品的加工原料。当然,目前的市场价和这个有一定差距,真正品质好的A级产品甚至母树级产品可能价格并不高;而很多名过于实,甚至低端拼配茶可以卖出极高的价格。市场的混乱也正是机会和乐趣所在。唯一的建议是真正培养自己的品鉴能力,不要盲目相信品牌和山头,只有货真价实的产品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为何较粗老原料制成的普洱茶都比较甘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老班章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