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堡茶】
一杯六堡茶半部茶叶外贸史:它曾经救过千万个南洋华工的性命
一杯六堡茶,半部茶叶外贸史。如果单从出口量和影响力来说,这个半部史的说法并没有说服力。但事物往往具有两方面,一面人所共知,另一面鲜为人知,有时回望历史恰是如此。
近代中国茶叶出口,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类型,一是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条线最为知名,它开拓茶叶影响力的疆土,欧美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甚至因波士顿倾茶事件等史实,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世界历史进程。
另一条线微小而隐秘,它的出口大多是对“自己人”,浸润几代华人衷肠。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社会传统,若不是万不得已,背井离乡并不具有道德正当性,而远赴海外更是难以想象的,这条线的出口量虽占比不多,但说半部史足矣。
▲一杯六堡浸润几代华人衷肠,马来西亚茶艺协会成立十周年纪特刊中,描绘六堡茶在南洋时的画面
1、下南洋与六堡茶
六堡茶的产地广西梧州,地处岭南一带,去考察之前,我并不熟悉那儿的历史,明成化元年,设两广总督驻梧州。这确实令外人惊讶。如同此地的六堡茶。
茶叶影响了近代世界的进程,对于中国,它的节点是鸦片战争。
此前英国虽为海上霸主,但对未知的晚清尚还忌惮三分,由于茶叶等交易的长期逆差状态,最终打破了僵局,英国人缺钱,但还想喝茶,因此想到了贩卖鸦片。
六堡茶的出口,并不是这条线的主要茶类,没有影响到世界历史的进程,而是在这段宏大的历史轴轮里,安居于另一条次线,熠熠发光。
▲六堡镇合口码头,三面浮雕记录着以前出口的三个节点,六堡—广州—南洋
明末到民国时期几百年间,无数的福建和两广华人,远赴遥远的东南亚,史称“下南洋”。他们或躲避政治动荡带来的灾祸,或秉承传统思想中光耀门楣的寄托,离家远行,开创前路。
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政局动荡,加上东南亚矿业发达,南下人数剧增,据统计,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下南洋人数达到高潮,输出华工达200多万人。
人类每一次迁徙,都会给世界带来无尽的力量和感伤。这些人有坚强勇猛的意志,却又如此无力渺小。
前往马来西亚的矿工给人的感觉更是如此。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而六堡茶在其中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
南洋炎热、潮湿,加上长期的体力劳动,华工容易患上中暑、风湿、关节炎等病症。六堡茶名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两广人的家乡茶,历来就有消暑热、祛湿气的说法。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六堡茶受到越来越多矿工的欢迎。
马来西亚茶叶商会会长、广汇丰茶行第四代继承人刘俊光也说过,六堡茶在南洋之初,是被当成药来喝的。每天饮用大量的六堡茶,成为那时华工的日常必需。
台湾著名茶人罗英银曾这样描述:“在矿区泡六堡茶很简易,煮一锅水待水滚后丢下六堡茶焖一下便可舀取,矿工排队一人一壶茶,左手提粥,右手提茶进矿山。六堡茶不仅是慰藉大陆人
CY260.com扩展阅读
什么饮料都不及一杯六堡茶!
什么饮料都不及一杯六堡茶!
茶,可茶,非常茶
茶可,茶非,常茶
茶可茶,玩转中国茶
六堡茶是原产自广西苍梧六堡乡的黑茶,因产地而得名。历经千年的锤炼,在茶文化史上始终独树一帜。六堡茶因其养生功效而被推广,爱茶、爱养生的你,不能不对六堡茶略知一二。
▲六堡茶的养生功效
六堡茶是在梧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内,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六堡茶作为黑茶中的一员,属于温性茶,具有六大养生功效:
功效之一:暖胃兼养胃
六堡茶作为碱性食品,能跟酸发生离子反应,中和胃里面过多的胃酸,避免了饥饿时的疼痛。不仅如此,六堡茶中的淀粉可以在胃壁上形成保护膜,它们都具有调和及收敛酸分泌物过多的作用。从中医上讲,胃的脾性喜燥恶寒,而六堡茶经过后发酵后,茶性比较柔和,因此六堡茶适合胃不太好的人群来喝,对身体无刺激作用。
功效之二:美容抗衰老
适量饮茶有化痣、润肤、健美的功能。茶多酚、维生素C和烟酸能降脂、降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促进血管微循环。茶多酚能为人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低密度脂蛋白的过氧化,保护了内皮细胞,防止了平滑肌斑块状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肠胃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功效之三:肠道“清道夫”
六堡茶中含有的氨基酸等物质,以及脂多糖和芳香族化合物等,都具有调节、促进脂肪代谢的功能,能帮助人体帮助消化肉类食物。此外,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令中枢神经兴奋,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刺激胃液分泌,消除胃内积食,帮助消化。
功效之四:人体防火墙
六堡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尤其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起到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茶叶中含有胡萝卜素,它在肠壁和肝脏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具有滋养眼睛、缓解眼睛疲劳、预防夜盲症的作用。
功效之五:止痢防便秘
茶的止痢作用很早就得到了临床应用。茶中所含的茶单宁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皮肤粘膜也有保护作用。谚语有“不喝凉水多喝茶,不拉稀痢不发痧”的说法。茶单宁的收敛作用同时使得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强,因此还具有治疗便秘的效果。
▲六堡茶中国红的寓意
功效之六:祛湿
六堡茶生长于南方,多雨,潮湿地带,抗湿能力特别强,长期喝六堡茶可祛湿、调理肠胃,每日饮用可大大改善肠胃功能,祛除湿气。
除了养生功效,六堡茶因其汤色还具有特色“中国红”的文化寓意。看完小编的介绍,相信诸位茶客不难理解,为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也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
过节了,喝一杯上好的六堡茶解腻
过节了,喝一杯上好的六堡茶解腻
广西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称“滇桂黑茶”,1500年前,在大山深处,就从质朴的农民手中,飘逸着六堡茶的醇香。清朝嘉庆年间,一艘艘竹排,从美丽的水城梧州,经著名的“茶船古道”自桂到粤港澳及南洋,故史称其为“侨销茶”,六堡茶由此而远扬在外。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苍梧县志(同治版本)则有“——六堡味厚,隔宿不变”的评价。而茶中有“发金花”的,即生长有金色菌孢子的最受欢迎,其品质素以“红、农、醇、陈”四绝而著称。且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如果说对其它茶类人们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它打动人的则是岁月的沧桑,那愈陈愈香的特质是其它茶类不具备的。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
六堡茶为什么祛湿调理肠胃效果好?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自古多瘴气,六堡茶产区常年雾气萦绕,湿气尤重。进入茶园,低头便可看见在树周围长着许多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草药。六堡茶便是“取其所生之地”
2、六堡茶的特殊工艺。反复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茶多酚中黄酮类、黄酮苷类等转化较好,具有穿透细胞壁的功能,让血液流通更顺畅(有些类似中医推拿艾灸疏通经络);茶气足,祛湿调肠胃效果会更好。
3、经典案例。在明清时期,六堡茶因其祛湿调肠胃的显著功效,救活了许多“落南洋”的华人矿工性命,从此盛名一时,大量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寻访南洋老六堡
寻访南洋老六堡
陈年六堡茶的汤色跟普洱老茶很接近,红浓透亮,味道却不同,除了陈味,还有一种奇特的槟榔香。这种产于广西梧州的黑茶如今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而在马来西亚,大约100年前就已经是流落南洋的中国人化解乡愁的信物。特别是在锡矿区,它是矿工和矿老板祛暑保健的必备饮料。在上世纪70年代,锡矿衰败,大量六堡茶封存起来,被时代与岁月遗忘,直到普洱老茶的品饮之风兴起,价格逐年升高,接近天价,这种历史悠久的茶,再一次被关注与礼遇。兴起:锡矿区的”号级茶”寻访老六堡,要去马来西亚曾经的锡矿区。从吉隆坡开车一个多小时,是山城怡保,在中国它以特产白咖啡知名,其实它的历史完全见证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兴衰。我们到达的时候接近中午,天气明显比吉隆坡要炎热,怡保老城街道狭窄,沿路两侧都是两层高的旧房子,一楼有遮荫的走廊把每栋楼连接起来,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刺眼的阳光照在这些据说是”二战”前的建筑上,有一种宁静又格外萧条的氛围。旧城里的梁瑞生茶行是老字号,它的”四瑞”牌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茶店门口有一个硕大的木箱,分成两格,装的是不同年份的散装六堡茶。木箱背后是堆砌起来的酱菜缸,满满的是用塑料袋分装的六堡茶,袋子里放一张简陋的黑白印刷纸,上面醒目写着”顶旧六堡茶”。吉隆坡唐艺轩的赵美玲是马来西亚资深茶人,她解释为什么店家要强调”顶旧”,马来西亚华人喝茶喜欢陈味和药味,六堡茶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在陈化洞里存放3年,它形成的独特味道才符合马来华人的口味。当地人闲适地踱进店里,并不买包装好的茶叶,而是挑选木箱里散装的块茶,再让柜台后面的老板用牛皮纸包装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包裹,外面打上红绳子固定。中国已经难寻踪迹的老式生活,没想到在南洋老城里不期而遇。六堡茶在怡保是同柴米油盐并列的家常物品,除了茶行里专卖,在卖拜神祭祖物品的香火店、海味店、杂货店里也都有售。我们拜访了伍素明女士,她收藏有据说是”二战”前的老六堡茶,如果参照普洱茶的序列,那就是”号级茶”的年代。作为华人后裔她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脸上的表情有与年龄不符的活泼与娇气。她告诉我,自己从21岁嫁入夫家开始跟着喝茶。她不出去买茶,专门有人帮她去找,她只需要开支票给代理人。她不做生意,所以买得不多,但因为喝了二十几年,也有相当的品位。在马来西亚茶人圈里,伍素明的背景有点神秘,她的丈夫是马来皇族的旁支,她的婆婆据说是苏丹的妻子。在这样一个穆斯林的皇族家庭里,看不到任何马来文化的痕迹,却专有一间女主人伍素明的茶室,墙上挂着高僧书写的《心经》和陆羽的画像,画像出自伍素明马来丈夫之手。马来人的家庭怎会有喝中国茶,而且是六堡茶的习惯?伍素明家客厅和餐厅的两张巨幅油画泄露了天机,画里是工人们开采锡矿的情景。伍素明告诉我,她婆婆的家族拥有锡矿,而赵美玲告诉我,马来西亚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经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经常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工人们发现那些常喝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的人很少得病,六堡茶因此才在矿区流行。这种有神奇效果的茶叶产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乡,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浓明亮。《苍梧县志》里记载,1801年六堡茶就因为特殊的槟榔香气而被列进全国24个名茶。六堡茶茶性温,消暑祛湿、清热解毒,很早就是两广地区的日常茶品。跟压成七子饼茶的普洱茶不同,六堡茶用竹筐或麻袋包装,每一竹筐或者麻袋有40~50公斤,包装外面印着茶行名称和茶行制定的编号,所以六堡茶的年份很难确定,拆开包装的六堡茶就成了散茶,没有任何身份证明,而即便是完整的包装,因为时代更迭,上面的编号已经无人知道具体含义了。伍素明请我们喝的茶叫”民兴号”,据她推断是”二战”前的茶品。跟同样大小的新茶比,”民兴号”拿在手里明显要轻很多,仔细一看,条索已经枯松了。伍素明说,茶叶细胞间含有黏稠柔软的果胶质,因鲜叶揉捻而挤出来附着条索外部,在陈化过程中,果胶质逐年被微生物分解,几十年的老茶已经没有了果胶质,就变轻、条索枯脆。泡出好喝的老六堡水一定要热,伍素明专从日本买了铁壶煮水,她习惯用大紫砂壶,容量为500毫升的壶里投了18克茶叶,汤色红,透亮到杯底,茶味比较淡,但有浓郁的药香。伍素明的兴致很高,一边喝茶,一边又找出一个锡制茶叶罐来,倒出里面的六堡茶给我们看,在灯光下可以看出金色的点点,这在六堡茶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花”。赵美玲说,”金花”是一种有益菌种,是在苍梧县的洞穴里陈化形成的,它的代谢转化可以增加茶汤香气与滋味,”金花”的存在也是上品六堡茶的标志。伍素明珍惜这块带”金花”的老六堡,她说,这个茶是”慎昌号”,她买了许多,只有这一筐的中间位置发现了金花。这一筐”慎昌号”也不年轻,从一张夹在竹筐中下位置的内飞上得到的信息推算,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路径:从香港到南洋就像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出自香港金山楼的仓库,是金山楼1997年前结业时流到市场上一样,马来西亚的老六堡很多都说出自怡保陈春兰烟茶庄的老掌柜林雄之手。陈春兰烟茶庄是马来西亚经营六堡茶最具影响力的茶庄,在20年前随着锡矿衰落而歇业,店面如今几经转手不见当年景象,但它创立的”宝兰”牌六堡茶是现在马来西亚老六堡收藏里的佳品。林雄曾经跟马来西亚茶人回忆,在陈春兰茶行的兴盛年代,每三个月就要进口300箩筐六堡茶,每筐重量是50公斤。当时一个很小的店面雇了8个店员,每天都要忙不停,既要批发给酒楼、杂货店和锡矿场,还要卖给普通的消费群。陈春兰烟茶庄的总部在香港,与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大部分由云南茶庄生产不同,老六堡虽然产于广西,但因为在港澳、东南亚地区深受欢迎,所以从清朝开始,就有广东、香港的茶行在六堡的合口街设庄收茶农制的散茶,再运到香港或马来西亚包装。赵美玲说她2011年专门到梧州寻访六堡茶。她说,当地现在还保留有当时收茶的建筑、茶亭。广东和香港的茶庄在收茶时,大包装上不打标记,或者只在竹筐上标注级别和编号,这后来成了六堡茶包装的惯例。比如陈春兰茶庄目前存留的老茶里有”N86″、”N152″、”NL229″、”LLLL367″等,这些编号的含义只有当时人才能清楚。赵美玲说,从怡保陈春兰茶庄零售时,才分成各种不同的小包装,以”单兰”、”双兰”、”四兰”、”八兰”为级别标记,”八兰”级别最高,但是茶的级别也不固定。赵美玲说她曾经访问过林雄,他当时说,如果哪一批”四兰”卖得很好,他们也会换成”八兰”的包装,提价销售。林雄在我们到达怡保前的两周过世,只能找他的老顾客喝茶、忆当年。邱劲瑞是怡保当地老六堡的大藏家,他从前做服装生意,现在退休了就和妻子一道跟着中国去的声乐老师学唱歌。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从福建卖猪仔到南洋的,在锡矿场煮菜维生。他1955年出生,算是在矿区长大的一代,70年代他20多岁时候,矿区衰落下来,许多人到外地或新加坡谋生,他留在了怡保,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们家是喝武夷茶的,因为在锡矿上,也喝点六堡茶。但是真正喝得讲究起来,是在我做生意之后。那时候的风气是生意要在茶馆里面谈,喝茶喝好了,再开始说正经事。我们去陈春兰茶行买好茶,自己带罐子装着去茶楼,茶楼收我们滚水费。”邱劲瑞说,虽然六堡茶的流行是因为矿工解暑,可是矿老板和当时有钱有身份的人开始喝六堡茶后,就进口高档六堡茶了,所以不能认为老六堡都是给矿工喝的粗茶。当年锡矿上用大桶煮茶,矿工喝的便宜六堡茶消耗极快,现在能留存下来的许多老六堡是上茶楼里品茶的人消费的那种贵的六堡茶。邱劲瑞家的一楼给儿子做了理发店,整个二楼的宽敞空间就是他的茶室和茶仓。他说,因为总去茶楼谈生意,就结交了一群喝茶的朋友,互相切磋喝茶心得,茶就买得讲究起来。早期很谨慎,要喝得好了,才散买一些,后来都是一箩一箩地买。邱劲瑞说,他存的老六堡,他这一辈子喝不完了。他没有留什么钱给下一代,钱花光就没有了,但是他打算把这些老传给从小就跟着他上茶楼、学喝茶的小儿子,让他以后喝茶时能想到自己。我们喝的第一种茶是装在比火柴盒大一圈的金色纸盒里的,是陈春兰烟茶行出品的”乐趣茶”。邱劲瑞告诉我,这种茶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了,他自己也剩得不多,都装在一个塑料罐里放在博古架的顶上。这个茶冲泡时候,投茶量比其他老六堡少,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喝了才知道味道很奇怪:非常苦,有浓重的参味,但是苦味散了,就能感觉到甘甜。邱劲瑞告诉我,这是古早味,是陈春兰五六十年代的配方,他70年代从一个收藏家手里买到的,每次带一盒去茶楼很方便。这个奇怪的味道是因为加了一种多梗的大叶乌龙,广东话里叫马骝蜜,意思是猴子在悬崖所采。因为口味极重,它特别适合味觉退化的老人品饮。如果按照马来西亚辈分最高的茶人”阿爷”林平祥的理念,茶的最高境界是喝到一片叶子的味道,这样加了马骝蜜的茶并不算佳品,可他愿意最先跟我们分享他个人的喜好。在这之后,他又拿出一种陈春兰茶行的正统六堡茶给我们品。这个茶装在一个大竹筐里,外面用编织袋缝好,编织袋颜色已经泛黄,上面印着”N152″,袋子上手写着茶的重量:53KG。这款茶的陈味很明显,滋味很醇正。邱劲瑞告诉我,一开始他在朋友家里喝到这款茶,那时候陈春兰茶行已经歇业了,库存都被林雄拿回了自己的仓库。林雄是很有钱的人,不等钱用,他自己本身喜欢茶,所以不着急卖。跟林雄买茶,要靠感情,一起吃吃饭,喝喝茶,有了来往,才卖一点出来。这款茶当时买的时候要几百块马币一公斤,而杂货店、海味店里的六堡茶一公斤才几块钱,不是真正喜欢的人,未必舍得买。升值:老普洱的替代品百年来,六堡茶一直是马来西亚广东裔和锡矿上的家常饮料,即便是邱劲瑞70年代带着装在罐子里的好茶上茶楼时,其冲泡依旧是大壶泡的粗放喝法。70年代锡矿衰落,矿场和茶行里积存的六堡茶无法消耗。太平的茶人蔡国兴告诉我,陈春兰茶行在80年代中期歇业后,他90年代去店里看过,到处堆的都是六堡茶,因为无人打理,累积了许多灰尘,蟑螂、老鼠到处跑。这些茶本来已经在厚厚的历史尘埃里被人遗忘了,可因为老普洱的品饮风,它们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我90年代开始跟着林平祥学茶,他的宋聘号我们开来喝,他跟着朋友去苏富比拍卖行,买红印回来也请我们喝。像70年代的广云贡饼这种,我们泡很浓来解暑。老六堡不是不认识,但那是平时家里喝的,专业的喝茶,我们提倡的是老普洱。”蔡国兴告诉我,过了2000年,广云贡饼都涨到了整万块马币一饼,对茶客来讲喝起来就有经济压力了,就陆续转去喝老六堡。”我们这一代马来华人,一路都是喝老茶的,去茶庄都要买老的,太新的茶卖不出去。茶庄都有存茶的观念,连陈春兰都要在香港仓储两三年才送到马来西亚。从老普洱转喝老六堡很正常。我们连绿茶都喝老的。首选是老龙井,接下来还不错的是碧螺春,太平猴魁就比较单薄了。”比较老普洱和老六堡,蔡国兴告诉我,他觉得最好的六堡茶一定是输给最好的普洱茶的。”普洱的味道醇厚,六堡茶单薄,从丰富的情况看,普洱生茶要好过六堡茶,因为它没有发酵过。我们从前不叫老普洱,因为林平祥那里没有新茶,我们不觉得它老,觉得它是好喝,喝了几年再碰到新茶,怎么有生涩的味道,才分了普洱茶的新和老。”因为喝茶讲究,又是从老普洱”降尊纡贵”到老六堡,蔡国兴说他早期买茶很挑剔。”现在市面上的老六堡,等级是四兰就很好的了,我们那时候没人喝四兰,只要八兰的。一大筐有50公斤,不是所有部位都一样的,我觉得竹筐中间部分是最好的,因为温度、湿度恒定,所以,我们买茶要先喝,口感顺滑醇厚,不要上面一块,下面一块,只买中间的。”蔡国兴告诉我,他还对六堡茶的特点槟榔香琢磨了很久,买了各种形态的槟榔和槟榔加工食品来对比,最后觉得是掉在地上的干槟榔,把它的皮剥下来的味道。用无人问津的老六堡替代老普洱来品饮的方法,蔡国兴和他周围的茶人没有独占很久,比他们雷厉风行的收购者梁瑞忠就出现了。跟吹笙、弹古琴的蔡国兴不一样,梁瑞忠的街头气质非常浓郁,他在怡保开辣椒酱厂多年,所以当地人都喊他花名”辣椒”。梁瑞忠告诉我,他家里没有喝茶的习惯,2004年有喝茶的朋友让他帮忙找老六堡,说是找了很久只能找到几公斤。他因为做批发辣椒酱的生意,熟悉饮食业,第二天就找了一整箩40公斤回来。朋友来试完茶,全部买走了,他觉得这是个生意,就放下辣椒酱厂不管,整天出去找茶。梁瑞忠说他发动了许多走街串巷的小贩帮忙打听谁家存了老六堡。他告诉我,高峰时,每天可以买几百公斤回家,家里很快就装不下了,他就专门买了一栋楼索性开起了茶行,一楼是店面,二楼做茶仓。”存老六堡的人一定跟锡矿有关系。我买的慎昌老茶庄的四金钱六堡茶,是在一个杂货店,他是锡矿的债主,锡矿倒闭收不到钱,就拿矿上的东西抵债,六堡茶拿了两件多,一件是完整的,一件已经破碎了,从六七十年代一直放到2007年没人要,我去收的时候他们很高兴,觉得突然出现了财神爷。”梁瑞忠说,从2004到2009年,从锡矿把老六堡拿回家的老人大多数都不在世了,他们的儿女就把老六堡卖给他。他买茶很干脆,100多公斤的茶叶当时就付现金,而不是像蔡国兴一样试茶、挑剔。他觉得,老六堡只要够老、没有变化就值得收购,即使买回来发现茶汤是酸的,可能是闷了几十年的缘故,那就先搁置一边不管它,存存再看。他现在是已经公开信息的老六堡收藏者中收藏量最大的一个,品种也有20多种,包括民兴号、慎昌号四金钱、宝兰、福华等当年主要茶庄不同年代的老茶。蔡国兴说,从前买老六堡价格非常便宜,他家里被盗过两次,老六堡一点都没丢。但是现在,因为老普洱的关系,老六堡的价格也在涨,而梁瑞忠收藏量之大,几乎可以左右老六堡的市场价格,买老六堡的人一般都会去打听梁瑞忠开到了什么价位,再作衡量。老六堡光彩重现的传奇改变了梁瑞忠的生活,他不透露自己卖茶赚了多少,可自从开起茶行,他和妻子就信佛吃素。他说,现在自己特别热心公益,捐五六十年代的老茶给佛教会、赈灾义卖活动,捐钱给华校,只要有类似活动他都支持,最近还捐了钱给非洲儿童。梁瑞忠的话不多,不太爱回答问题,总说自己不懂茶,只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可是他的同行蔡国兴告诉我,因为他见得太多了,所以在老六堡方面很有一番自己的心得。只是老六堡当年是私人茶庄生产,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怕说得多了引起争论。
泡出一杯好的六堡茶,需要注意5点
泡出一杯好的六堡茶,需要注意5点
一杯好的六堡茶,味醇韵雅,宁心除烦。要泡出好六堡茶,选取上品茶叶自然重要,但沏茶的水质、温度、用具、时间及比例,无一不影响茶的色泽、香气和味道。
水质
好水才能配好茶,水质有软硬之分,能够影响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硬水”一般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相反,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被称为“软水”。泡茶最好选用金属离子含量低的“软水”,如纯净水和高品质的矿泉水或山泉水。但很多人泡茶图方便,往往直接把自来水烧开用,但其中残留了消毒用的氯,茶汤也会有股异味。因此使用自来水时,需要经过净化。可以将其存在没有盖口的容器中,静置一段时间,消散氯气,并适当延长煮沸的时间。
茶水比
一般来说,茶叶和水的比例因茶叶的种类及喝茶者的浓淡喜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审评时茶与水的比掌握在1∶50至1:60之间,即每泡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180毫升比较适合。按茶叶感官评审标准的做法,样茶3克用150ML水,毛茶5克用250ML水。
不过,我们品饮六堡茶,跟审评不同,这个置茶量不是绝对的,而且差异甚大。不同的茶,特别是不同年份不同茶质的茶,其置茶量差异很大,而且,我们平日品茶时,冲泡的时间不是审评的“5分钟”。有些茶友的口味习惯较浓的,甚至是100ML的盖碗,泡5克干茶。所以,必须根据自己及茶友的口味习惯,灵活掌握。
茶具的选择
六堡茶的种类分现代工艺六堡茶和传统工艺六堡茶。这两个种类,工艺不相同,做出的六堡茶成品香型也不相同,这点类似于普洱茶熟茶和生茶香型不同。而其中,现代工艺六堡茶的香型,根据其茶青毛料、发酵的轻重、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香型,经过陈放后的现代工艺六堡茶的陈香中就有药香、木香、樟香、沉香、参香、菌花香等多种表现。而传统工艺六堡茶陈茶的香型就更为丰富多变,瑶香、松烟香、罗汉果香、蜜香等茶品经过陈化后,其香型都会有所变化,但又有迹可循。
为了更好地品鉴六堡茶香,我们还必须讲究一下茶器茶具的选用。小编喜欢用坭兴陶壶来冲泡六堡茶,坭兴陶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成品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色近紫而隐现赭黄,耐酸耐碱,绝无毒性。它特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使器皿内氧气分子充足,利于保持温度,使得茶(特别是老茶)的内含物更能充分析出。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双气孔结构有另一个“弊端”,就是容易积聚一些茶垢茶香茶味成分,会混杂了茶的香。充分清洗是必须的,但泥兴陶壶是不主张“刷洗”的,内壁往往仅是“冲淋”而已。假如能做到每类香型的六堡茶专用一个泥兴陶壶泡饮,则是最好不过。
水温
泡六堡茶,对水温要求很高。据小编个人经验,冲泡好六堡茶,高水温冲泡是个关键,要求“水必须大开”。泡茶烧水要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当开水进入全沸刚刚涌起大花,顶到水壶盖的时候,就是最合适泡茶的汤,这样的汤才能泡出六堡茶的最佳颜色和味道。切记,水不能沸腾过久和反复烧煮,久沸的水,碳酸盐分解时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散失殆尽,会减弱茶汤的鲜爽度。另外,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高温下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不利于人体健康。
冲泡时间
通过控制冲泡时间、出水快慢。合适调节每泡茶的浓淡,也是至为关键的。六堡茶由于有渥堆工艺,经后发酵后,茶的内含物极易溶解于水,如掌握不好出水时间,很容易泡浓了,泡苦了,就真的如喝中药了。
有些茶友按经验说,六堡茶是三泡之后才好喝,估计也是这个冲泡浓淡相宜的问题。一般而言,初喝六堡茶的茶友,一开始不要喝太浓。而传统工艺六堡茶,特别是新茶,苦涩而回甘,置茶量不应太多,快冲快出。而老茶婆之类不太容易出味,则宜久泡,甚至可以采用烹煮的形式。
六堡茶的百年南洋路
六堡茶的百年南洋路
六堡茶是侨销茶,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飘洋过海,流传至南洋诸国。由于中国与南洋诸国是隔海相望,海运成了六堡茶运输最主要的方式。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时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茶叶之路,再到如今交通便利、畅通无阻的海上运输,六堡茶就这样扬帆起航,到达南洋彼岸。
《汉书》记载,汉武帝平南越后,派出宫廷组织的商船队,带着大量的丝绸和黄金,从北部湾出发,越过南海,绕过印度支那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沿着孟加拉国湾,抵达印度半岛南部和隔海相对的古斯里兰卡,最远时也曾抵达古罗马帝国(大秦)。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至汉代以来,经过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六堡茶也逐渐成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类重要货物,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华物产连同文化一起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传播到南洋诸国。
到了公1405年,郑和奉大明永乐皇帝之命,率二万七千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据说,一些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建籍船员就留在东南亚,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华侨,正是这些华侨,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带到了东南亚各国,更把六堡茶传播到海外。六堡茶以清热解毒、养胃健胃的特性见长,非常适宜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地区的居民长期饮用,自此之后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越来越高,成为中国茶叶品种中的侨销茶之王。
到了近代,随着越来越便利的交通,六堡茶的出口越来越多,并获得了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在南洋打响六堡茶的良好声誉,形成了最初的海外六堡茶市场。
如今,六堡茶在南洋已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这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对某种茶叶的偏好,而是在内心情感深处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堡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承载了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那份浓浓的乡土之情。
“百年南洋”六堡茶,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这段不平凡的海上之路,让六堡茶在海外永远飘香。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②】华工们说:那年头,不带六堡茶,你都不好意思下南洋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②】华工们说:那年头,不带六堡茶,你都不好意思下南洋
以前,无数勤劳的华工,乘着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遥远的南洋,艰苦谋生,落地生根。来自梧州的六堡茶,也紧随着这些华工的步伐,通过“茶船古道”海外延伸线,向南洋各地进发。
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这是华人进入南洋地区的第一站,据《东南亚概述》记载,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华人在雅加达地区从事开垦种植等工作。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荷兰殖民者开采印尼的邦加、勿里洞锡矿,大量使用华侨华人做矿工。而邦加、勿里洞矿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为恶劣,据《东华觐见录》介绍,1901年,清廷官员吕海寰在外出查看后上奏折说,邦加地区的华工在锡矿上工作,苦不可言。由于长期在水中工作,他们经常患风湿和腹胀之症,而且当地气候异常炎热,华工因此死伤枕籍。
《中国茶讯》(1951年版)指出,为了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少前往东南亚矿区的华工都随身带去自己家乡的茶叶,因此当时的东南亚矿区里,最多的就是六堡茶和乌龙茶。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第二集
没想到,我们来到雅加达,却从当地茶人茶商处获悉,如今雅加达地区的华人华侨大部分都已不喝中国茶,更别说六堡茶了。茶商林莹辉和陈福森都已在印尼经营茶叶多年。9月4日晚,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印尼的华人华侨中,文化断层的现象较为严重,传统的饮茶习惯从20世纪60年代后就逐步消失了,绝大部分人华人华侨都已经习惯于喝加糖的英式红茶。最近十多年,随着中国茶道重新缓慢地恢复,雅加达的一些华人华侨又开始逐渐接受中国茶,但销量仍然不大。林莹辉在印尼和新加坡两地经销各类茶叶已有5年时间,而且,他在刚刚开始售茶的时候,就接触过六堡茶。但直到现在,他每个月销售的产品中,普洱茶仅仅只有两三百公斤,六堡茶更不见踪影。而陈福森也经营茶叶多年,从去年开始,他带了一些六堡茶的样品回到雅加达试销,但喝过的朋友和客人们都表示不太接受。
林莹辉(右一)和陈福森(左一)和记者交流六堡茶在印尼的发展情况。苏爱清摄
9月5日,我们和印尼中华总商会副主席陈杜栋、印尼百家姓协会副主席杨健昌等华人华侨代表茶叙。品饮过我们带去的六堡茶后,这些华人华侨们都一致叫好。但他们同时也遗憾地告诉我们,由于文化断层太严重,现在印尼大部分华人华侨都只喝咖啡,或者是加糖的英式红茶和当地出产的花茶,别说六堡茶,就连中国茶在当地都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雅加达地区的唐人街还有几家广式茶楼,来自两广地区的华人华侨还会去喝喝茶。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华人社会快速本地化、西化,饮茶的习惯转向了,这几家茶楼也关了门。
记者邀请印尼华人华侨代表共品梧州六堡茶。导游傅通伦提供
在我们备感失望时,来自邦加岛的老华人黄荣汉的一番话,却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今年已经66岁的黄荣汉向我们回忆说,他的曾祖父在清代末年从广东梅州乘船来到邦加岛上开土产杂货铺。当时岛上有很多开采锡矿的华人矿工,大多都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六堡茶”这个名称他没听过,但他知道,从他曾祖父那时候起,岛上就有一种叫做“南邦”(印尼语音译)的茶,这种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由被“卖猪仔”的华工随船带来的,冲泡以后外观、口感都像普洱茶,但味道没有普洱茶那样苦涩。当地华工把这种茶作为一种中药来使用,认为它可以消暑化湿,而且,他们每餐吃完了油腻的肉食以后,都习惯喝这种茶来消食去腻。“南邦茶”的使用量很大,黄荣汉曾祖父、祖父,乃至他父亲三代人经营的土产日杂铺里都有出售,但也因为使用量太大,华工们随船携带的茶叶供不应求,后来,当地的华人华侨就直接使用印尼本地的茶叶制作“南邦茶”。时至今日,邦加岛上的华人仍然饮用着这种“南邦茶”。
记者(左一)采访老华人黄荣汉(右一)。苏爱清摄
黄荣汉还说,邦加岛上的华人饮用“南邦茶”,传统的饮法是用一个大陶罐或大木桶,把茶叶投进去,然后冲满热水,闷上一段时间以后,再用大杯子舀着喝。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就用大的玻璃杯或者搪瓷杯盛满了分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这些邦加岛传统的“南邦茶”饮用方式中,我们依稀见到了一缕六堡茶昔日在印尼的影子。
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一)
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一)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而这种“加以香?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第三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第四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六堡茶史:解放后六堡茶产业的低潮
六堡茶史:解放后六堡茶产业的低潮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各种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六堡茶产业再次进入低潮,最低时六堡茶的收购价跌至每担18元,远远低于生产成本,致使六堡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自1957年以后逐年递减。至1961年,全广西共计收购六堡茶仅有605吨。接踵而至的十年动乱,更令六堡茶产业雪上加霜。其间虽然六堡公社陆续兴办茶场,建立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而且梧州茶厂也在技术革新试验成功后全面采用渥堆发酵工艺。但由于体制原因,六堡茶整体的种植与生产依然未见明显好转,质量甚至出现了倒退。处于产区中心的六堡公社1971年产茶309000斤,1972产茶年299000斤,1973年产茶333000斤,1974年产茶306000斤,1975年产茶309000斤,1976年产茶223000斤,1977年产茶234000斤,1978年产茶220000斤,1979年产茶182000斤,直至1980年产茶量才稍有回复到272000斤。即便整个苍梧县,到了1982年全县的茶叶种植面积也仅有12000多亩,年收购毛茶只有3000多担,远远达不到解放初期的水平。
在此期间,采用“双蒸双压、板仓陈化”工艺的精制茶依靠国家统销的渠道,又逐渐超越初制茶,占据了六堡茶外贸出口的主导位置。即便如此,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东南亚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进口实行严厉的进口政策,规定必须拥有入口准证(AP)的商家或者团体方才有资格从中国进口茶叶。于是,一些茶商转向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设厂,采用当地廉价的茶叶生产大叶六堡茶供应南洋市场,以至于六堡茶的出口受到极大挤占,甚至在马来西亚的消费市场,到了1981年,广西出口的六堡茶由原来年销1500吨下降到了444吨。
随着生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地区的实行,从1982年起,六堡乡的茶园包产到户,12个茶场除了部分由个人承包外,全部划分给了茶农经营,但茶叶价格与其他经济类农产品价格相去甚远,导致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甚至将茶园里的茶树砍掉,改种八角、肉桂等经济作物,六堡茶产区的茶叶制作企业被迫相继倒闭,就连横县茶厂和桂林茶厂这些曾经一直承担六堡茶制作的茶企也相继停止了六堡茶的生产。只剩下梧州茶厂和中茶梧州分公司等少数几家茶企承担着六堡茶的产销贸易。(本文节选自《六堡茶大观》)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一杯六堡茶 半部茶叶外贸史:它曾经救过千万个南洋华工的性命》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