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茶价格】
中国南方黑茶重走“茶船古道”下南洋
工作人员在广西苍梧六堡镇一茶叶种植基地劳作(2016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对于南洋地区的不少茶客而言,原产于中国南方广西的六堡茶就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日前,六堡茶系列行销全球活动重走“茶船古道”,在吉隆坡举行的首站活动中,广西梧州市5家参展企业签署购销合约逾9700万元人民币。
“完全没有想到六堡茶会受到如此追捧。这也佐证了中国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之间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梧州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说。
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的一种,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一带而得名。据历史典籍记载,当地种茶制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种黑茶上市前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存放,自然发酵陈化数年,口感醇和厚重、汤色红浓透亮,别具特色。
六堡茶在东南亚不少国家受到欢迎,缘于华工下南洋。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中国岭南地区大批华工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带去了具有消暑化湿、润肠养胃功能的六堡茶,家乡的味道寄托着他们的乡愁,也逐步引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茶饮风尚。
此后,一条起于六堡镇,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贺江再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变得日益繁忙。据《广西年鉴》记载,1940年广西出口六堡茶1100多吨。
中国的“茶马古道”和“茶船古道”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天然契合。马士成说,“茶马古道”是陆路,茶叶销往内陆边疆高寒地区直至中亚,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茶船古道”是水路,从华南销往东南亚,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茶船古道”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缕缕茶香的“茶船古道”正在复活。尽管运输方式变了,但从地图上看,六堡茶仍然大体沿着原来的轨迹“入江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抵东南亚各地,直至行销全球。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是广西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制茶企业,其六堡茶通过近乎严苛的检测,不仅销往东南亚,还出口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六堡茶在当地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茂圣公司董事长苏淑梅说。
广西苍梧六堡镇一茶厂的工作人员在晾晒茶叶(2016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几乎家家户户种茶,漫山遍野的茶园蔚为壮观。苍梧县政协副主席曾庆梅介绍,深山茶园紧跟产业发展潮流,全镇4.8万多亩茶园,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约有1.5万亩。“在保留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对产品绿色有机的要求。”
在苍松茶厂的一处茶园,丛丛茶树错落有致,绵延好几座山头,茶园里每隔几步就有杀虫灯和粘虫板。茶厂负责人陈伟雄说,目前这个基地茶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六堡茶200余吨。“有机茶园施用的全是有机肥,采用物理和生物技术除虫,完全不用农药。”
目前,梧州市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年产量1.2万多吨,年产值逾12.8亿元人民币。
梧州市长朱学庆说,当地正在重点发展六堡茶产业,同时围绕“茶船古道”发展文化旅游。今年以来,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举办的系列推介活动都非常成功。借“一带一路”东风,梧州六堡茶产业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小编推荐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悠悠古道连南洋 源源输出看港澳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悠悠古道连南洋源源输出看港澳
六堡茶是梧州市的特色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令六堡茶得以走出深山,进入珠三角地区甚至走向世界的,是一条独特的“茶船古道”。去年,梧州日报社派出采访组,对“茶船古道”的史实进行见证式采访、抢救式挖掘,较完整地还原了“茶船古道”在境内的历史轮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为更好地挖掘与宣传六堡茶历史文化,为梧州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从今年6月份开始,梧州日报社再次派出采访组,启动“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六堡茶产品覆盖和文化影响较明显的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三国。其间,采访组继续沿用田野调查方式,全力收集与六堡茶文化相关的资料史实,并结合史料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稿件,努力为六堡茶和“茶船古道”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资料。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调查采访与当事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为读者全景式展示本次境外行采访的内容。系列报道将分为“概貌篇”“轨迹篇”“余音篇”等三个篇章。
概貌篇
采写:西江都市报记者苏爱清杨麦龙天传
摄影:西江都市报记者苏爱清
2017年6月25日上午,位于香港西环的港澳客运码头人流如鲫,一班班客轮往来于宽阔的海面,划出道道白练。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葵涌码头建成前,从这里一路到上环,大小码头一字排开,梧州到香港的船也停泊于这一带,从梧州运来的茶叶就从这里上岸或转运。”站在港澳客运码头边的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办公室的窗前,84岁的公司原副总经理伍慎隆凝望香江,缓缓地述说着,话音里满是对往事的怀想。
港澳客运码头位于维多利亚港
茶船远去,古道悠悠……穿越西江的波涛,从梧州起行的茶船载着一箩箩茶叶和无数茶人的希冀,沿着“茶船古道”一路东去,到达广州这个中国内地的枢纽港口。
但是,“茶船古道”的篇章并未因此划上句号。从清代中期开始,大批华工“下南洋”,前路茫茫,归途无期,六堡茶便成了他们寄托乡愁的傍身之物。多少悲欢离合中,“茶船古道”连接上“海上丝绸之路”,向境外不断延伸。
“古道”延伸到海外
关于六堡茶向境外的输出情况,虽无系统记述,但人们透过各种史料不难管窥一二。1951年版的《中国茶讯》就有这样的记载:“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销南洋怡宝(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中国茶讯》的记载只有片言只语,事实上,六堡茶向境外的输出,足以写成一部史诗。“茶船古道”境外延伸线上,有茶客相聚品饮的欢愉,也有华工寄情于茶的苦涩;有经销商竞争较量的残酷,也有运输者历经波折的辛酸。
港澳茶客的消费,是“茶船古道”得以向境外延伸的重要因素。
香港开埠后,人口飞增。流入港澳地区的人口大多来自两广地区,他们都有饮用六堡茶的习惯,港澳地区因此成为六堡茶在中国境外的一个主要消费市场。今年66岁的黄鹏绪,曾任英皇酒店管理公司顾问、中国海外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对香港茶楼的消费习惯与变迁颇有研究。他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六堡茶在香港餐饮市场的消费量较大,一度占到黑茶消费量的七成,很多茶客在茶楼都饮六堡茶。”
但六堡茶的境外消费,更多的还是来自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无数东南亚的华人,让“茶船古道”的境外延伸线坚实而长久。
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记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地区进入全面开发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极大,导致“下南洋”的华工数量激增。民国政府国务院侨工事务局19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在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的华工数量超过了200万人。这些华工大部分来自两广地区,因而,六堡茶在南洋各地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自从1842年清政府被迫实行“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的外贸垄断地位被打破,广州作为唯一茶叶输出港的地位快速下滑,香港的茶叶中转枢纽地位则不断提升。这一时期,澳门因是中国苦力输出的主要起发港,大批来自两广地区的华工随船带去六堡茶,使得澳门也成为六堡茶输出的重要港口。
于是,“茶船古道”除了在广州港集结外,又向香港和澳门延伸,并发展成为由广州、香港和澳门中转后,再面向南洋各地及日本等国,呈扇面展开的海上运输大通道。
茶船古道境外线路图(资料图)
百舸千帆连港澳
“茶船古道”向海延伸,最前端便是香港和澳门。
澳门海事博物馆是澳门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其外形像一艘扬着白帆的三桅船。在博物馆的陈列厅里,浏览各式海事展品,聆听电子语音讲述,人们不难感受到澳门的发展与大海的密切联系。
翻开澳门工务局编撰的《澳门航运发展史》,可以更清晰地触摸到澳门航运业发展的脉搏:随着葡萄牙海运贸易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快速发展,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澳门的航运转口贸易达到全盛,澳门也成为联结欧亚和拉美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循环的枢纽。这一时期,不仅是葡萄牙,连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设在远东地区的贸易公司也通过澳门大量从事茶叶贸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世纪中期以后,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港迅速崛起。香港学者赵子能在《香港港口》一书中提及:从19世纪末期开始,香港的站口贸易,尤其是对中国内地转口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到190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41%经由香港进出。学者陈慈玉在《近代中国茶叶之发展》一书中更指出:“1871年海地电线敷设以后,上海、香港能立刻与英国取得联络,促使中国茶商和茶栈能够更确实地预测茶叶的交易情况。”
自清代以来,梧州一直是广西最繁华的内河港口,与港澳的航运关系非常密切,这使得梧州的茶叶能顺利地输出港澳。
据《广西通志·交通志》记载,梧州至香港的水上航线在1875年就已开通,往来其中的船只都是木质帆船。1897年梧州开埠以后,大量机动船只进入梧港航线,使这条航线出现了客货轮定期班次。
1902年,澳门内港里停泊着很多运货的木船。(网友供图)
1902年,从内地运货到香港的木帆船。(网友供图)
由于梧州出口到港澳的货物总量增大,从1906年起,中外商人纷纷加大对轮船的改装力度,往来梧州至港澳航线的机动船舶数量与吨位快速提升。《中国旧海关史料》记载:“本年(1914年)往来梧港之英旗船镇波及华旗昇泰(太)均于年初停驶,继后者则有新添略大之船三艘,一曰海华,悬挂英旗,载重245吨;一曰广英,载重407吨,一曰华安,载重433吨,此二艘皆挂华旗……由梧直达澳门之航路。”
此后,梧州至香港的航运线路一直保持高速运转,《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发展(1897~1938)》一文介绍,“自梧州开埠以后……至民国10年至20年间,港澳客货轮日多,每日有四五艘开出”。
这一带就是当年梧州到香港的船舶停靠的地方。
由于梧州至港澳的轮船吨位大、速度快、船期密,因此当时桂东南的物产汇聚于梧州,再出口到港澳地区,当中包括六堡茶在内的茶叶占据了很大比例。据《中国经济通史》记载,“广西的农副产品沿西江水系,随着长距离贸易扩大了流通范围……在传统运输条件下,近代广西流通的主要商品种类有三类:……经济作物,以棉花、茶为大宗。”广西统计局1934年编修的《广西省各县出入境大宗货物概况》记载,当时广西农副产品有11%输出港澳,主要包括茶叶在内的山货、赤糖、禽畜及矿砂等。
战时输出陷低谷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和广州沦陷,中国茶叶出口市场转移到了香港。1938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在全国推行茶叶统购和统销,集中到香港输出,这使得香港的茶叶出口量剧増。
但是,好景不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我国的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相继沦陷,这些地区的茶叶消费跌入低谷,中国茶叶经香港输出也陷入瘫痪状态。而因为梧州到香港的茶叶航运线路一度中断,六堡茶在香港的出口基本断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的外贸、航运产业发展重现曙光,梧港航线得到恢复,六堡茶在香港的出口随之复苏。“在1949年以前,梧州经常都有私营货轮前往香港,这些轮船都停泊在旧时的大南码头一带。每逢有船从梧州开航,一些‘九八佬’就会举着牌在沙街上代为招揽运输生意,直至下午轮船起航为止。”对于梧港航线的恢复,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桂生最为欣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葡萄牙处于中立国地位,因此当时中国的茶叶出口转由澳门港承担。《澳门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一文指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澳门仍然承担着中转港的角色。同时,战争还使得澳门的人口流入量大增、贸易兴旺,六堡茶在澳门地区的消费也得到提升。出口大幅下滑的梧州六堡茶,借助在澳门的中转输出及当地的消费,得以保有一线生机。
通港“茶船”成“稀客”
1950年后,“茶船古道”向境外延伸的线路重新活跃。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港澳地区的人口出现了数次跃式增长,当地的餐饮业不断扩展,茶楼酒楼一派兴旺景象,使得六堡茶在当地供不应求。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曾在香港地区独家代理经销“六堡茶”,公司董事经理司徒法至今还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司每年都要进口超过100吨精制六堡茶,这些六堡茶往往是刚在西环的码头卸货,就被等候已久的“二盘商”(分销商)瓜分一空。
香港传统茶庄多分布于西环、上环一带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锡矿开发逐步恢复,当地华工数量再次暴增,六堡茶经香港出口东南亚的辉煌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再次书写。资料显示,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从梧州外贸口岸出口进入香港市场,以及透过香港再发往海外的六堡茶,每年都超过1000吨。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六堡茶通过船运向港澳输出的黄金时期。回眸这段岁月,梧州到港澳的航运情况也数度发生变化。对此,陈桂生及澳门南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展京作了精辟的分析:
其一,经营的主体在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梧州的航运业务逐渐公私合营,国营的梧州航运公司成为主角。20世纪90年代初,梧州航运公司专门成立了梧港船务有限公司,之后,桂江船务有限公司成立了顺景航务公司,两者在梧州至香港的航运竞争中并驾齐驱。
其二,运输的船只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梧港、梧澳航线上多是拖曳驳船的拖轮,以及客货混装的花尾渡。到了1966年,新型货轮在梧港航线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往于梧港之间的货船全部变身为货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使用集装箱装货的方式在梧港航线中盛行。
其三,运输的航线在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受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禁运政策的影响,澳门港的发展陷入低潮,梧州至澳门的货物运输只能由香港中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梧澳直航航线才恢复。
不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六堡茶向港澳地区的水路输出,渐渐归于沉静。这个时期,香港的航运产业悄然下滑,六堡茶在港澳当地的消费市场也逐渐萎缩,“茶船古道”在港澳地区的延伸线迅速弱化。
进入2000年后,梧州每年发往港澳的六堡茶产品仍有几百吨,但时移世易,随着公路交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梧州到香港的航运逐渐式微,往来于两地之间的“茶船”成为“稀客”,梧港船务有限公司更是彻底退出了舞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梧州至澳门航运业衰微,梧澳直航航线再度中断,包括六堡茶在内的所有货物全部转由香港或珠海中转,直至今日。
“解放前六堡茶一般在大南码头装船外运去香港”
讲述人:陈桂生(60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1976年,我到梧州航运局参加工作。我听航运界的老前辈介绍,解放前(1949年以前),梧州所产六堡茶一般在梧州大南码头装船外运去香港,也有很多私营小船经由广东的贺江外运六堡茶。
当时,在梧州为船舶揽货的人叫做“九八佬”。每逢有船从梧州开航要承揽货源时,他们就会举着招牌摇着铃铛走在沙街上,大声叫着准备出发的船期和船号,通知当时云集沙街有运货需求的商家。茶商如要外运茶叶到香港,就会将茶叶装运上对应船只。从梧州到香港的船只都停泊在旧时福汉酒楼和新西旅舍对开的大南码头一带。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梧州六堡茶依然是通过私营船只运抵香港。当时,在香港代理这些私营船只船务公司的老板名叫“梁炳基”(音)。
在我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梧州市没有一个专门的港澳码头,包括茶叶、日杂货在内的出囗商品,多数通过盘艇上货装船,经海关验放,再用“桂海”“桂驳”输出香港。到了20世纪80年代,港澳航线上的货船更新换代为机动散货轮,名称改为了“桂运”。进入20世纪90年代,港澳航线的运输船只以集装箱货轮为主。
“以前六堡茶出口香港用船运输”
讲述人:吕苏虾(70岁,中茶梧州分公司退休职工,现居梧州)
以前,梧州六堡茶出口香港一直都依靠船运。我们会先用盘艇将茶叶从梧州茶厂或工农仓(即李家庄码头)运到下关码头,再换装到航运局的大船。每次出货,盘艇都会运去100包(总重量约5吨)茶叶,每月出货总量都是三五十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梧州外贸公司每年出口香港的广西“陈茶”“六堡茶”和“青毛茶”大约有1000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西“陈茶”出口达到最高峰,每年出口量为1500吨。
“直航线重启后梧澳商贸往来更密切”
讲述人:赖展京(61岁,澳门南光物流货运公司董事长,现居澳门)
澳门是一个近海港,以前港口里面有很多木质码头,停靠那些码头的船舶大多往来于香港和澳门之间。内地很多物资都是先运到香港中转再运来澳门,而且澳门当时没有直航船去东南亚,通过澳门出口到东南亚的物资都要经过香港中转出口。
在这些码头里面,南光码头是最大的。整个澳门地区只有南光公司才有出口权,即便澳门的其他企业要做内地物资的出口生意,也要由南光公司代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广西运来的物资包括六堡茶,多数通过水路运到香港,再从香港中转到南光码头卸货。
到了1974年,南光码头扩建成现代化码头,升级了装卸设备,能够同时容纳两只500吨级的货船停靠卸货,一年总吞吐能力达到三四十万吨。
澳门南光旧码头的木桩至今仍立在海边
20世纪80年代,我们和梧州航运局对接,拿下了梧州船舶到澳门的船务代理权,重新开通梧州到澳门的直航线,使得梧州的物资能够直接运到澳门,两地商贸往来因此更为密切,当时每周都会有一两班船往来于梧州和澳门之间。那时候从梧州运来的主要是生活用品,除了粮油食品,还有由南洋公司负责代理的各类土特产,如茶叶、酒类、中草药等,尤其是中草药材所占比例非常大。
“港澳船队用的是大吨位船舶”
讲述人:伍慎隆(84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记者在采访伍慎隆(左)
1954年左右,国内航运业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广西的私营船只被划进航运局。当时梧州的私营轮船有“天生”“大生”“明生”“民生”等名号。公私合营以后,航运局的船队分为“第一船队”“第二船队”“第三船队”等三个船队,主要走两广内河航线。后来成立的“第四船队”,即“文革”之后更名的“港澳船队”,专走港澳航线。
那个时候,走内河的船队使用的船只吨位较小,而港澳船队使用的都是大吨位的船,而且基本是平底深舱木驳船,每只载重在300吨以内,通常是十几只木驳船串在一起,用一只拖头(拖轮)拖着走。当时港澳船队的拖头有十几只,平底的深舱木驳船也有30只左右。船队里还有一些“花尾渡”和“电船”,吨位都比较大。“花尾渡”是客船,不过船上会有一个很小的货舱用来随船装货。到了20世纪60年代,航运局开始使用钢制驳船。
当时,航运局的船都有各自的编号。最初,拖头叫做“西江301”和“西江501”,后来改叫“桂航222”和“桂航333”。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西把拖轮的编号统一为“桂运”,拖头就叫“桂运501”和“桂运301”。1958年的时候,我接触的拖头编号还是用“西江”为主。公私合营以后,合营船舶凡是达到100匹马力的拖轮,就以“0”字头作为编号开头。若叫“西江”的就是上航船(梧州上游航线),下航(梧州下游航线)到香港的就叫做“桂拖”。其中有一艘“桂拖201”就是走香港航线的。另外,梧州航运局还在香港买了两只马力大的轮船,叫做“西江501”,后来改叫“桂拖501”。20世纪60年代初期,许多拖头的名称还沿用“西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才使用“桂拖”的名称。那个时候还有“桂驳”船——被拖头带动的深舱木驳船,这些走香港航线的“桂驳”船编号最多的时候排到“5052”,即一共有52只。
“以前运到香港的六堡茶在明生码头卸货”
讲述人:张荣(64岁,原梧港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居梧州)
1957年,整个广西只有一个航运局,就是中国交通部珠江航运管理局梧州分局。1972年以后,柳州、南宁从梧州分局分出去。即便如此,梧州航运局的总运力仍占广西总运力的六成多。
20世纪70年代,梧州的航运业发达,梧州航运局有专门走港澳线的“港澳船队”,整个广西的货品都经由梧州出口。“港澳船队”前身叫做“第四船队”,在“文革”前就已成立。当时,“第一船队”是客船队,“第二船队”是拖轮船队,“第三船队”是驳船船队。港澳船队的船只不会走内河线路,因为其吨位过大,不适合内河行驶。
1949年以后,广西运货到香港的船舶全部挂靠在广东珠江船务公司,由珠江船务公司代理船务业务,包括船舶的报关、联系泊位等等。为此,广西方面还派专人进驻珠江船务公司协助处理业务。
20世纪70年代,梧州航运局从梧州运货到香港的船不是固定的,既有木驳船,又有铁驳船、拖头,还有货轮,载货量都在200吨至500吨左右。只要船期合适,这些船都可以运货到香港,当时航运局可安排走香港线的船有过百只。
每次货船出发前,梧州航运局会以433传真形式,向珠江船务公司告知发货物品和香港接货人信息及货船到达香港的时间。航运局派驻珠江船务公司的专员接到相关资料后,会着手与香港的相关部门对接,开展船务代理工作。当时,香港供外来船只停泊卸货的码头很多,但码头货栈货仓对货主来提货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一旦超时,船主就需要缴交一定的仓租(即码头仓库租金),所以船主们都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明晰泊位的具体信息,以便能够准确停泊。船务公司也要根据香港货主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船只的卸货点。
相应工作完成后,珠江船务公司会将信息反馈给梧州航运局和货船的船长,使其清楚知道该把货船停泊到香港哪个码头卸货。在珠江船务公司代理的时期,梧州的六堡茶运到香港,基本都在西环的明生码头卸货,然后交由香港德信行负责统一调配销售。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②】华工们说:那年头,不带六堡茶,你都不好意思下南洋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②】华工们说:那年头,不带六堡茶,你都不好意思下南洋
以前,无数勤劳的华工,乘着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遥远的南洋,艰苦谋生,落地生根。来自梧州的六堡茶,也紧随着这些华工的步伐,通过“茶船古道”海外延伸线,向南洋各地进发。
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这是华人进入南洋地区的第一站,据《东南亚概述》记载,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华人在雅加达地区从事开垦种植等工作。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荷兰殖民者开采印尼的邦加、勿里洞锡矿,大量使用华侨华人做矿工。而邦加、勿里洞矿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为恶劣,据《东华觐见录》介绍,1901年,清廷官员吕海寰在外出查看后上奏折说,邦加地区的华工在锡矿上工作,苦不可言。由于长期在水中工作,他们经常患风湿和腹胀之症,而且当地气候异常炎热,华工因此死伤枕籍。
《中国茶讯》(1951年版)指出,为了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少前往东南亚矿区的华工都随身带去自己家乡的茶叶,因此当时的东南亚矿区里,最多的就是六堡茶和乌龙茶。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第二集
没想到,我们来到雅加达,却从当地茶人茶商处获悉,如今雅加达地区的华人华侨大部分都已不喝中国茶,更别说六堡茶了。茶商林莹辉和陈福森都已在印尼经营茶叶多年。9月4日晚,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印尼的华人华侨中,文化断层的现象较为严重,传统的饮茶习惯从20世纪60年代后就逐步消失了,绝大部分人华人华侨都已经习惯于喝加糖的英式红茶。最近十多年,随着中国茶道重新缓慢地恢复,雅加达的一些华人华侨又开始逐渐接受中国茶,但销量仍然不大。林莹辉在印尼和新加坡两地经销各类茶叶已有5年时间,而且,他在刚刚开始售茶的时候,就接触过六堡茶。但直到现在,他每个月销售的产品中,普洱茶仅仅只有两三百公斤,六堡茶更不见踪影。而陈福森也经营茶叶多年,从去年开始,他带了一些六堡茶的样品回到雅加达试销,但喝过的朋友和客人们都表示不太接受。
林莹辉(右一)和陈福森(左一)和记者交流六堡茶在印尼的发展情况。苏爱清摄
9月5日,我们和印尼中华总商会副主席陈杜栋、印尼百家姓协会副主席杨健昌等华人华侨代表茶叙。品饮过我们带去的六堡茶后,这些华人华侨们都一致叫好。但他们同时也遗憾地告诉我们,由于文化断层太严重,现在印尼大部分华人华侨都只喝咖啡,或者是加糖的英式红茶和当地出产的花茶,别说六堡茶,就连中国茶在当地都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雅加达地区的唐人街还有几家广式茶楼,来自两广地区的华人华侨还会去喝喝茶。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华人社会快速本地化、西化,饮茶的习惯转向了,这几家茶楼也关了门。
记者邀请印尼华人华侨代表共品梧州六堡茶。导游傅通伦提供
在我们备感失望时,来自邦加岛的老华人黄荣汉的一番话,却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今年已经66岁的黄荣汉向我们回忆说,他的曾祖父在清代末年从广东梅州乘船来到邦加岛上开土产杂货铺。当时岛上有很多开采锡矿的华人矿工,大多都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六堡茶”这个名称他没听过,但他知道,从他曾祖父那时候起,岛上就有一种叫做“南邦”(印尼语音译)的茶,这种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由被“卖猪仔”的华工随船带来的,冲泡以后外观、口感都像普洱茶,但味道没有普洱茶那样苦涩。当地华工把这种茶作为一种中药来使用,认为它可以消暑化湿,而且,他们每餐吃完了油腻的肉食以后,都习惯喝这种茶来消食去腻。“南邦茶”的使用量很大,黄荣汉曾祖父、祖父,乃至他父亲三代人经营的土产日杂铺里都有出售,但也因为使用量太大,华工们随船携带的茶叶供不应求,后来,当地的华人华侨就直接使用印尼本地的茶叶制作“南邦茶”。时至今日,邦加岛上的华人仍然饮用着这种“南邦茶”。
记者(左一)采访老华人黄荣汉(右一)。苏爱清摄
黄荣汉还说,邦加岛上的华人饮用“南邦茶”,传统的饮法是用一个大陶罐或大木桶,把茶叶投进去,然后冲满热水,闷上一段时间以后,再用大杯子舀着喝。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就用大的玻璃杯或者搪瓷杯盛满了分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这些邦加岛传统的“南邦茶”饮用方式中,我们依稀见到了一缕六堡茶昔日在印尼的影子。
“茶船古道”再启航
“茶船古道”再启航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富饶的自然物产资源,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梧州孕育了饮誉海外的历史名茶——六堡茶。数百年间,这一神奇的黑茶沿着一条传奇的“茶船古道”走出深山,通江达海,并凭借“海上丝绸之路”直达东南亚,远抵日本及北美地区。
时空交替,岁月运转。2016年是梧州六堡茶产业“墙内开花内外皆香”的丰收之年,从成立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到成功主办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再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以及苍梧县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去年12月26日,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六堡茶产业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
梧州市委书记黄俊华强调:“希望公司广纳贤才,做好六堡茶溯源工作,建立溯源管理系统,规范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流程,全景式展现六堡茶的历史渊源、产品特色、质量安全。”
精准发力谋划产业战略
潮起潮落,风浪正劲。2016年,梧州市乘借国家战略的东风再次扬帆起航,吹响了新形势下加快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的“二次创业”冲锋号。梧州市召开了六堡茶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梧州市市委书记黄俊华、市长朱学庆指出,六堡茶产业是梧州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要精准发力做好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从中找到符合自身实际及适应市场需求的科学发展策略,加快产业化进程。
按照梧州市“以茶兴市、品牌带动、产融结合”的战略部署,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于2016年4月开启筹备组建工作。
2016年11月16日,梧州市市长朱学庆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时指出,组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打造千亿元茶产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做大做强做优六堡茶产业,加快打造梧州市百亿元茶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力争在年末完成组建。
2016年12月22日,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召开了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股东大会,会议通过了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公司董事会及监事会。
“梧州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让六堡茶企业看到了政企联动携手发展六堡茶产业的信心与决心!”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士成介绍,目前,除了四家已入股的六堡茶企业外,中国茶叶总公司旗下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和自治区供销社下属的广西梧州茶厂正在走相关审批程序筹备入股,其他六堡茶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入股,形成合力,做大六堡茶产业蛋糕。
外学内联共促产业发展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如何运作?新公司成立后与原有各家六堡茶公司的业务是否重叠?尽管有产业战略引领和众多利好政策支持,但许多六堡茶企业负责人仍有所顾虑。
“创新集团化经营模式,将企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成为梧州市上下求索、克难奋进的目标。”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唐云凯回忆公司筹建过程时说道。
2016年,梧州市在见缝插针、抱团参展,以及承办各类茶产业盛会、论坛之外,还组织各级有关行政部门和茶企代表组成调研组外出考察学习。6月、9月,调研组分别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茶产业集团、湖南省益阳市考察茶产业发展及企业改制经验。10月11日至14日,梧州市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副市长黄恩率调研组深入四川省雅安市考察雅安藏茶产业品牌化建设及推动资源换证、机器换人、品牌换市的经验做法。
“引导现有或新建企业全部进园建厂,形成集六堡茶的生产、科研、旅游、展示、检测于一体的六堡茶产业园。”
“想方设法做活文化,以六堡镇及周边乡镇为重点,发展茶山生态游、茶乡休闲游和农家乐,游人可以品好茶、逛古镇、观茶园美景。”
来自各行政部门和六堡茶企业的一条条建议,汇编成《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四川雅安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后,调研组成员广泛向各界征集意见,易稿十余次,并把相关内容融入到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方案。
“目标打造上市龙头公司,引领梧州六堡茶产业走得更快、更远。”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对此深表赞同。
创新工艺厚植产业根基
产业兴衰,系于创新。“农家手工茶和标准化生产的茶产品都是梧州六堡茶的根,只有百花齐放,品牌才能结硕果。”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淑梅说。面对市场机遇,梧州市适时发力,启动振兴六堡茶计划,建立专项资金在科研、文化传播等方面扶持壮大六堡茶产业,拓宽六堡茶的对外推广渠道,不断提升六堡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的腾飞厚植根基。
在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传承创新方面,梧州市先后两次组织力量发起冲击,使六堡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一批批经过匠心打造、陈化的手工六堡茶在各地举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屡创佳绩。
在六堡茶数字化生产流程工艺改造与提升方面,广西梧州茶厂、梧州中茶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更新,不断校准市场定位。广西梧州茶厂研发出六堡茶渥堆发酵自动控制技术,采用电脑自控技术设备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对渥堆发酵过程实施自动控制,使茶叶的发酵效率提升1.5倍,茶叶洁度也有了保障。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六堡茶生产线,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优势,实现了六堡茶精制加工的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规模化生产。
雄关如铁,逐梦前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将承载新的历史使命,汇集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把六堡茶打造成梧州乃至广西的一张亮丽的品牌名片。(《农民日报》(2017年01月14日06版)陈可夫龙志荣农民日报记者高飞)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当年 矿场工人每天必喝六堡茶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当年矿场工人每天必喝六堡茶
巫昆仑(右一)接受西江都市报记者采访。龙天传摄
巫昆仑向记者展示一块陈年六堡茶的旧包装。龙天传摄
巫昆仑所收藏的陈年六堡茶。龙天传摄
9月10日,记者在马六甲采访茶人巫昆仑。巫昆仑年轻时曾在马来西亚怡保一处锡矿场担任机械操作员。据其忆述,当时他工作的锡矿区有300多名工人。每天,矿场主人必定会提供六堡茶给工人们饮用。由于六堡茶有消暑解渴的功效,故备受矿工们的青睐。巫昆仑告诉记者,当时负责矿场膳食的女工是用一个大陶缸浸泡六堡茶,俗称“大缸茶”。待桶内茶水喝得差不多时,女工又会往桶里添加茶叶和水,再反复浸泡。即便如此,六堡茶仍过夜不馊。
巫昆仑说,自己真正开始对六堡茶着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品饮到一款陈年六堡茶,甚为欣赏。于是,他就开始大量四处收购和收藏陈年六堡茶。至今,巫昆仑所收藏的陈年六堡茶数量巨大,其中仅一款由慎昌老茶庄生产的六角唛四金钱六堡茶便超过一吨。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新客”都爱六堡茶,原因究竟是什么?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新客”都爱六堡茶,原因究竟是什么?
每年从三月开始,南海进入信风季节。历史上,无数从梧州出产的六堡茶,在信风季节沿着“茶船古道”在海外的延伸线,直抵南洋各地。
在南洋地区,新加坡是一个最重要的中转站。据《东南亚概述》记载,新加坡旧称“石叻坡”,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华埠。而据新加坡牛车水原貌馆的资料显示,19世纪,中国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上社会长期动荡,大量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生活困苦,他们不得不冒险远渡重洋,到南洋地区谋生。其中,到达新加坡的华人被称为“新客”。南来的“新客”逐年增加,使新加坡华人人口剧增。1824年,新加坡华人仅有3317人,到了1901年,就增至164041人,这个人数还不包括收留在合法猪仔馆内暂时逗留的“新客”。来到新加坡的“新客”中,有很多人来自两广地区。而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放宽对妇女的出入境管制,大批华人女性也到南洋谋生,如充当家庭佣人或到工厂丶建筑工地当工人。这些女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广东三水,喜欢戴红色的头巾,她们因此在新加坡被称为‘’三水婆‘’或“红头巾”。不少‘’新客‘’及‘’红头巾‘’均喜欢饮用六堡茶,认为这种茶价钱便宜且有解暑去湿的功效,这种饮茶习惯的传承,带动了六堡茶在新加坡的销售。
9月7日和8日,我们深入到新加坡茶叶进出口商会以及部分茶庄,详细了解六堡茶在新加坡的经销历史。
成立于1925年的白新春茶庄,是新加坡的老字号,现在的负责人白进火已经是第四代传人。白进火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还是小孩子,白新春茶庄就有六堡茶销售。当时新加坡的街边有很多小食铺,一些铺子会买入六堡茶,泡在大壶里任由食客就餐后免费饮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六堡茶是低端茶,每公斤售价不高于5元新加坡币。而且,当时的茶叶店一般都紧靠着小食铺,茶庄购进整笠的六堡茶后,分成小包装后,很方便就能卖给沿街的小食铺。不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六堡茶在新加坡的市场越来越窄,白新春茶庄也不再销售六堡茶。
白进火向记者介绍六堡茶在新加坡销售的历史。
其实,在新加坡,要说销售六堡茶历史久且名气大的,应首推广珍茶庄。广珍茶庄成立于1935年,由来自香港的苏振业先生创办。自创办之初,茶庄就开始销售梧州六堡茶,后来还获得了直接进口梧州六堡茶的资格。时至今天,虽然执掌茶庄的已是苏振业的孙媳妇刘秀凤,但茶庄始终坚持销售六堡茶。据刘秀凤介绍,多年来,广珍茶庄所销售的梧州六堡茶,均是通过海运从中国广州运抵新加坡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六堡茶销售的‘’黄金时代‘’,当时,茶庄一次性就买入需要一个大货仓存放的茶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受大环境的影响,广珍茶庄的六堡茶销量也出现了下滑,但近年来,茶庄每隔一两年仍会进口两三百公斤的六堡茶。
广珍茶庄店面旁,立着一块与梧州六堡茶相关的牌匾。
记者向刘秀凤
六堡茶: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上)
六堡茶: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上)
百岁老人徐爱梅珍藏的六堡茶已有80年。
本报记者唐建富文/图
六堡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今六堡镇)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它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几百年来,六堡茶主销两广、港澳地区,出口东南亚国家
1
探茶史六堡产茶千余年
六堡茶属黑茶类,黝黑发亮,在当地被称为茶叶中的“黑宝石”。六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到唐代已经盛产。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原来一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均为地名)都有产茶,其中以五堡、六堡的茶做得最好,后得名六堡茶。六堡茶的做法正如陆羽《茶经》所云,“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培之,茶之干矣”。鲜叶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演变,六堡茶形成了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
2
寻茶路“茶船古道”下广州
从梧州出发,往贺州方向前行,然后转入山林小道,汽车便开始爬坡“绕圈圈”。这里的山路蜿蜒,弯道很急。进入六堡镇地界,峰峦叠嶂,冲沟纵横。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这里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很足,且高山雾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水分蒸发少,所生茶叶厚大,味浓香,价格昂贵。附近的黑石村所产的茶也不错。
云南普洱茶通过茶马古道飘香世界,苍梧六堡茶也有鲜为人知的“茶船古道”。《广西通志》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重山“封锁”之下,六堡茶如何走出山来?请往下看——
六堡镇北坡脚下,百岁老人徐爱梅手脚依然利索,可以打扫卫生。徐爱梅所住的土墙青瓦老房子记录了百年茶事。90多年前,10岁的徐爱梅开始上山采茶。后来,聪明伶俐的她开始“走船”,即通过船运卖茶。接到广东茶商的订单后,徐爱梅带着六堡茶要送到广州。以前没有道路,从六堡前往梧州,沿途的崇山峻岭连马匹都难以翻越,走完这40里山路必须带上干粮走一昼夜。山路难行,六堡人想到了水路,但由于六堡河河面窄,河道浅,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可以行船。贯穿的六堡河河水从镇上的河口街为起点,汇入东安河,达到梧州。一人、一竹排、数担茶,飘浮在六堡河的水雾中,这一画面在老人脑中是无法抹去的印记。竹排到梧州后,茶叶被装上木船,由西江进入珠江,直至到达目的地。
茶船古道话沧桑(四)
茶船古道话沧桑(四)
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早期六堡茶还需在广州再加工,之后才发往港澳南洋等地。但以李旭秋老人懂事并有记忆开始,他记得整个制茶工艺已经全在六堡完成,所有工序都在当地做好,六堡茶在广州就仅仅是分装或改换包装后,即被转销他处。
很多资料显示,抗战前后六堡茶在香港市场很受欢迎,也颇有口碑。据一位黎姓香港的老人回忆,当年,一有六堡茶从“上面”运到茶行,老板往往会做个大招牌挂在门口写上“新到六堡茶”等字样招揽顾客,而有的茶庄则在门口两侧,也有在骑楼外面两根砖柱上写上大大的“陈年六堡茶”字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常可看到一些茶庄用“正宗苍梧六堡茶”做大幅广告,以示正宗。可见当年六堡茶的受欢迎程度。
“茶船古道”之花尾渡
家父彭耀光对那时候西江航运相当熟悉,据他回忆,西江河道的运输,一直以来以梧州到广州的居多。以前,在梧州广州之间对开的花尾渡约有七八艘之多,几乎是每天都有一艘以上的花尾渡开出。
花尾渡是西江水域特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大型楼层式木质客货混载船,花尾渡本身没有动力,一般须靠拖头拉行。花尾渡船体很大,底层一般作货舱,上面是统舱,客舱在最上两层。船中间的过道很宽,一字排开的木质双层“碌架床”分在船两边。
“茶船古道”之大火船
至于有部分要直接运销香港的茶叶及其他货物,则由梧州当时直通香港的大火船运输。
据家父回忆,抗战前,梧州已经有三艘直通香港的轮船,分别是“广雄”、“广宽”、“广英”号。由于是使用蒸气机作动力,当时梧州人习惯称之为“火船”。
这三艘船直接来往于梧州与香港,当时也基本能保证每天有船从梧州开往香港,从梧州集散的货物以及沿西江装载的货物,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二天内到达香港,可见当时梧州水运之发达。
据梧州一位老茶人梁先生回忆,当时喝到的六堡茶多是从这些船上的人带回梧州或六堡的人翻山越岭来到梧州,才能得到,所以才会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据家父回忆,直到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底广州沦陷后不久,这几艘梧州直通香港的船便停止了运输,其中“广英”“广雄”两艘船一直滞留在梧州,其中“广雄”号为免落入日军手上,在日军即将侵占梧州的1944年被凿沉于火山(锦屏山)对开河面。
李旭秋回忆道,他很小的时候就听祖母说过当时六堡茶供给香港的天顺祥茶庄,当时的一些六堡的箩外刷有天顺祥的“唛号”。据一位老茶人回忆,当时运往香港的六堡茶叶除本地消费外,其余大部分运到马来西亚怡保和吉隆坡一带,再转运到其他地方。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公路的修通,特别是近年,一条新修的混凝土公路直通六堡镇,繁盛一时“茶船古道”渐渐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而这条运送六堡茶的古老而传奇的“茶船古道”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完)
茶船古道 见证兴衰沉浮
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茶船古道·境外行印尼篇①】六堡茶在南洋爆红,从“卖猪仔”开始
【茶船古道·境外行印尼篇①】六堡茶在南洋爆红,从“卖猪仔”开始
深山有茶飘香,万里漂洋过海。
梧州的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输送到了珠三角地区的各大商埠,然后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输出,在清代中后期至今的百多年间,成为了一种著名的外销茶。
使得六堡茶蜚声海外的,首推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的华工“下南洋”风潮,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市场文化科副科长、梧州市六堡茶研究会秘书长于翠萍介绍说:“梧州六堡茶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随着19世纪中后期南洋华工的剧增而达到一个峰值。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东南亚华工数量常年保持在40万人左右,因为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存在,使梧州六堡茶对东南亚的出口保持一个很大的数量。1935年,广西出口的六堡茶就有1000多吨。时至今天,梧州六堡茶仍是当地华人华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大批华工“下南洋”在当地安家,随船而去的六堡茶在南洋各处也落地生根。此时,“茶船古道”的外运线路呈扇面展开,自广州、香港、澳门等珠三角商埠向新加坡、巴达维亚、巴生、山打根、怡保、马六甲等地伸展,源源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地输出六堡茶。
随着东南亚地区华工数量的增加,华工们随船携带而去的六堡茶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需求。于是,从19世纪后期起,逐渐有茶商大批采购六堡茶,然后使用远洋船舶运输到东南亚各地销售。1950年以后,自梧州出口的六堡茶基本上都集中到香港中转,再发往东南亚甚至日本。这些运输线路使得“茶船古道”的外延不断深化。现任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蔡一鸣,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从事梧州六堡茶的外贸出口业务,他对六堡茶的海外销售市场相当了解。蔡一鸣介绍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梧州六堡茶出口的主要销售地区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每年最高出口量超过1000吨。
也正是从这时起,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不再是仅仅作为低端的“矿工茶”来使用。据《茶艺》杂志介绍,由于六堡茶已经成为了当地华人华侨生活中的一种日常用品,茶商们进口了六堡茶以后,往往先行筛选,选出最优质的一、二级茶叶,专门提供给茶楼使用。中等级别的六堡茶则销往市面,在茶叶店、海味店、日杂铺等店铺出售,以供应居民家庭日常饮用,剩下低等级的六堡茶才销往锡矿区、种植园或橡胶园,以供应工人饮用。只是由于当时工人群体和居民群体太大,中低端市场的六堡茶消费占据了大多数,因此才给了外界一种“矿工茶”的感觉。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六堡茶在东南亚各个矿区、种植区、港口码头都留下了鲜明印迹。例如,印尼的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从明清时期起,就是华工进入东南亚地区的第一站,六堡茶的消费在当地也曾一度盛行。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六堡茶对印尼的输出基本断绝。但是,我们依然沿着“茶船古道”的海外延伸线路,来到雅加达,开始我们寻访六堡茶在海外踪迹的旅程。
六堡茶文化:茶船古道
六堡茶文化:茶船古道
走进六堡镇,会在合口街处发现一条以六堡为名的河流穿城而过。茶船(排)古道即是以六堡合口街为起点,沿六堡河进入西江和珠江,千百年来,无数的船帮茶商驶过,不知道茶叶从这里运销粤港澳和南洋,六堡茶由此成为西江流域最著名的船帮茶。
据1951年出版的《中国茶讯》记载:“由合口街用小船(船排)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船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船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六堡茶远销海外,得益于西江流域的船帮,更得益于广州这个茶叶国际贸易口岸,它使梧州成为“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站点。
有一个场景,六堡镇的老茶人至今还记忆犹新,放眼望去,仿佛又看到了六堡河上常来常往的十多只载茶小船排。老茶人陈振东勾画出了这种带篷船的形状,两头尖尖,船载重在1000公斤(约20担)左右,大一些的还可以载两吨(约40担)或者更多。遗憾的是,现在的六堡河水早已变浅,再难寻找到这种“尖头船”的踪影。(西江明珠/广西六堡茶)
梧州六堡茶借“茶船古道”行销海外
梧州六堡茶借“茶船古道”行销海外
自古以来,一条充满传奇故事的“茶船古道”,沿梧州六堡河,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全国独一无二连接桂、粤、港,直通南洋,在中国茶运史上影响力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各有千秋。
3月17日至20日,“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首站在吉隆坡马来西亚国际茶与咖啡博览会举行。来自中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家茶叶公司及经销商入驻参展,梧州参展的5家企业与各国茶商共签署合约9700万元。这是梧州市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组织六堡茶龙头企业抱团参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六堡茶启动行销全球活动
3月17日,由梧州市政府主办的“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在吉隆坡举行,这充分体现了梧州市“以茶兴市、品牌带动、产融结合”的战略部署。把六堡茶打造成百亿元茶产业——这是梧州市去年定下的目标,而后该市相继成立了梧州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和国有控股企业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并出台扶持政策引领六堡茶产业发展。
3月18日,梧州市代表团在马来西亚参加相关活动,与当地政府官员、茶商团体、茶友进行茶叙交流,凝聚合作共识,积极宣传推广梧州六堡茶。
3月19日,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首站正式启动。当日,梧州市政府、苍梧县政府分别同马来西亚茶业商会、吉隆坡茶艺协会签署协议,约定共同构建起通畅的合作渠道,积极筹划深层次合作,组织茶叶专家教授、茶文化爱好者、茶商、茶企、茶农进行不定期的文化交流合作及经贸洽谈。
现场签约9700万元
此次展会上,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亮相海外活动,为马来西亚茶友带来了多款新研发的“国标”六堡茶产品,吸引众多茶友驻足品鉴,不少茶友当即购买,满载而归。活动启动当日,该公司与马来西亚广汇丰集团签署茶叶购销协议书,为今后六堡茶行销海外市场打开了局面。据统计,该公司在本次展会共签订合约3000万元。
展会期间,梧州参展企业各施所长,吸引了马来西亚各界名流到梧州展区参观品茗,关注梧州六堡茶的生产技术革新和茶文化,订单源源不断,仅4天时间,5家龙头企业共签约9700万元。
谱写中马茶业合作新篇章
展会期间,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士成所著的《六堡茶大观》,成为外界茶友深入了解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来龙去脉的“窗口”。广汇丰集团行政董事刘伟才和马来西亚茶业商会署理会长刘俊光先生是六堡茶经销世家,当他们看到书中的配图时,连连感叹,并表示此次达成购销合作,定会再谱中马茶业合作新篇章。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启动后,梧州市将全面开拓海外市场,与世界各国茶界友人和经销商开展茶文化交流、茶叶贸易等多领域合作,打响梧州六堡茶品牌。(广西日报记者康安通讯员于翠平陈可夫)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采访组走进印尼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采访组走进印尼
左起:黄万通、杨健昌、龙传仁、陆友亮、杨麦、黄裕祥、Yenny
在客家博物馆参观后一同合影
9月5日至6日,中国广西的梧州日报社“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采访组到印尼拜访雅加达印华百家姓协会,围绕茶文化尤其是梧州六堡茶文化在印尼的发展情况与该协会多名负责人进行采访交流。印尼雅加达百家姓协会主席陈社栋、印尼雅加达百家姓协会副主席杨健昌、印尼雅加达百家姓协会副主席张在进,印尼雅加达黄氏宗亲会主席黄裕祥,印尼华人企业家陆友亮,印尼友谊旅行社经理黄万通以及华社贤达黄荣汉等人参加了活动。
9月5日中午,“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记者向印尼雅加达协会参会成员分别了解印尼华人华侨饮茶文化。他们介绍说,印尼华人华侨喝中国茶并不普遍,当地人日常一般喝咖啡和加糖的英式红茶,也有相当部分的人喝印尼产的茉莉花茶。不过,来自印尼邦加岛的老华侨黄荣汉也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在清朝末年从广东梅州乘船来到邦加岛开日杂百货店,当时邦加岛正是锡矿开发的高峰期,当地很多华工都饮用一种“南邦茶”,这种茶有点像普洱茶,具有消食功效,在当地作为一种药来使用。这些茶原本是下南洋的华工们随船带来的,后来供应不上,华工们就使用当地的茶叶加工制作这种茶,黄荣汉曾祖父所开设的日杂店也经销过这种茶叶。时至今日,邦加岛上的华人华侨仍然饮用这种茶。
据《中国茶讯》记载,东南亚地区的华工曾大量饮用六堡茶,以消暑除湿,化解积食。记者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六堡茶相关文化,并邀请对方品饮梧州六堡茶。
9月6日上午,记者在印尼茶商陆友亮的带领下,参观了他所经营的63茶园。该茶园位于西爪哇茂物市的一处高山上,占地300多万平方米。陆友亮从事茶叶产销已有二十多年,以生产和经营爪哇乌龙茶和红茶为主。63茶园公司在印尼开设有40家茶庄门店,主要销售自家生产的爪哇乌龙茶和红茶等成品茶。另外,该公司还生产茶粉,并作为出口产品远销日本和台湾等地。在63茶园里,陆友亮带领记者参观了各种现代化制茶设备。陆友亮认为,现代化制茶设备有利于提高制茶效率,控制成品茶的质量。他建议,梧州市若要做大六堡茶产业,应引导梧州茶企采用现代化加工工艺,提升六堡茶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安全。
9月6日下午,记者在杨健昌和黄裕祥等人的带领下,来到印尼华人公园里的客家博物馆参观。据了解,客家博物馆的设计是一幢3层高的客家土楼式建筑。博物馆首层设计为会议厅、客家美食小馆等多功能区,二、三层则辟为展览厅,用于展示记录华人下南洋的图文资料以及生产生活旧实物等历史文物。在客家博物馆分类详细的展厅里,记者了解到昔日华人下南洋的历史情况和他们在印尼的生产生活状况,并且感受到广大华人为繁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当年马来西亚六堡茶的进口量很大 甚至要从香港补货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当年马来西亚六堡茶的进口量很大甚至要从香港补货
9月11日,记者来到裕生隆有限公司,采访公司负责人邓信孝先生。邓信孝说,裕生隆公司成立于1933年,主要销售酱料,海味,茶叶等日杂百货。该公司从邓信孝父亲接手开始便经销六堡茶。从1980年起,邓信孝经常跟父亲邓福汝前往中国参加广交会,并直接进口梧州六堡茶。如果六堡茶进口量很大,裕生隆公司还需要从香港茶商处补货。上世纪六十年代至2010年前,裕生隆公司每年可销售3吨六堡茶,2010年以后,该公司每年六堡茶销量达到6吨。
邓信孝接受西江都市报记者采访。苏爱清摄邓信孝店面所出售的六堡茶。苏爱清摄
邓信孝忆述,当时所采购的梧州六堡茶均是通过海运经香港、新加坡再运抵马六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六堡茶是用散柜运输。它先是通过远洋货轮运至马六甲河口对开的洋面,随后改用大木船分批运入河内,再由苦力把船上的六堡茶运上岸。当时,河岸两边货仓密布。苦力们把六堡茶搬上岸后就会放入指定的货仓,随后裕生隆公司会派人和车辆前往货仓提货。到了上世纪八九年代,中国出口马六甲的六堡茶则改用集装箱运输,并直接在马来西亚的巴山港起货。
品,细品,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南方黑茶重走“茶船古道”下南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黑茶价格专题。